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并向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器件应用方向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基于有机电解液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其极限,且安全性难以满足要求。全固态锂电池采用不可燃的无机固体电解质替代有机液体电解质,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为金属锂负极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有望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和存储时间。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区间等优点,全固态锂电池成为锂电池热失控和电解液泄露等安全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其作为未来安全高能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引起了研究者和产业界广泛的关注。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是高安全性全固态锂电池发展的核心部件,也是全固态锂电池研究的重点之一。锂离子/电子电导率,电化学窗口以及化学/电化学稳定性等是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几个关键的技术参数,也是考核电解质性能的重要指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相较于其他固体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好的机械延展性以及良好的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固体电解质。但从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全固态锂电池的角度出发,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需进一步提高;化学/电化学稳定性,尤其与高压电极材料匹配组装电池工作过程中对正极、负极材料的稳定性明显不足;电解质层较厚,质量较重,影响全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有鉴于此,本论文从提高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化学/电化学稳定性及减薄电解质层厚度的角度出发,对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进行制备、改性,以实现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锂电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电导率提高首先选择Li3PS4电解质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材料基因组工程计算分析,选择Zn O作为掺杂剂,首次对Li3PS4玻璃陶瓷电解质进行P位和S位掺杂,通过高能球磨法成功合成了新型Li3+3xP1-xZnxS4-xOx(x=0.01~0.06)固体电解质。掺杂过程中,部分P5+可以被Zn2+取代,一部分S2-可以被O2-取代,同时,为了保证价态平衡,过量的Li+被引入到晶体结构中。大尺寸离子的掺入使晶体结构中锂离子传输通道拓宽,过量Li+离子的引入增加了Li+离子浓度,得到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Li3+3xP1-xZnxS4-xOx(x=0.02)固体电解质。同时,电解质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对锂稳定性和良好的对空气稳定性。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价键理论(BV)分析,对电解质的晶体结构和离子迁移势垒进行计算解析,深入理解Zn O共掺对Li3PS4电解质材料晶体结构及离子迁移势垒的影响,分析电解质性能提高的机理。最后,利用制备得到的性能最佳的Li3.06P0.98Zn0.02S3.98O0.02电解质材料组装了Li Co O2/Li10Ge2PS12/Li3.06P0.98Zn0.02S3.98O0.02/Li全固态锂电池,在0.1 C下循环100圈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为112.7 m Ah g-1。为进一步提高硫化物固体电解质锂离子电导率,选择具有高锂离子电导率的硫银锗矿相Li6PS5Cl为研究对象,结合材料晶体结构及锂离子传输机制分析,选择在卤素位掺杂Br元素以提高电解质锂离子电导率。通过高能球磨法配合多步退火烧结制备Li6PS5ClxBr1-x(x=0.1,0.3,0.5,0.7,0.9)电解质材料,其中Li6PS5Cl0.5Br0.5电解质具有10 m S cm-1的最高室温离子电导率,活化能为0.26 e V。且电解质材料粒径小而均匀,具有良好的对锂稳定性。组装SPAN/Li6PS5Cl0.5Br0.5/Li全固态锂电池,电池在0.1 C下循环200圈后保持839.7m Ah g-1的可逆放电比容量,0.5 C下循环1000圈可逆放电比容量为468.5 m Ah g-1。2.高电压下硫化物固体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性能改善选择离子电导率较高,与Li Ni0.5Mn1.5O4(LNMO)高压电极材料兼容性良好的Li6PS5Cl作为电解质材料,与LNMO电极配合组装5 V高电压全固态锂电池。为了有效地稳定正极/电解质界面,抑制界面副反应,将不同量的Li Nb O3、Li3PO4和Li4Ti5O12包覆在尖晶石LNMO颗粒表面。电化学表征表明,Li Nb O3、Li3PO4包覆的LNMO电极材料与Li6PS5Cl固体电解质结合,可以实现5 V高电压全固态电池的运行,而Li4Ti5O12包覆的LNMO正极组装的全固态电池则无法工作。其中,8wt.%Li Nb O3包覆的LNMO组装的全固态电池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初始放电容量为115 m Ah g-1,在循环20圈后,放电容量逐渐下降到约80 m Ah g-1,实现了高压全固态电池的循环。为进一步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从抑制锂枝晶的角度出发通过电解质片体致密化烧结制备了致密且表面平整的Li6PS5Cl电解质片,在25 oC下具有6.11 m S cm-1的高离子电导率,并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片体烧结4 h的Li6PS5Cl电解质在25 oC和100 oC的测试温度下,临界电流密度分别达到1.05m A cm-2和2.45 m A cm-2。Li/片体烧结Li6PS5Cl/Li对称电池在0.5 m A cm-2,25oC下可稳定循环3000 h。此外,Li Co O2/片体烧结Li6PS5Cl/Li全固态锂电池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在0.35 m A cm-2的面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仍保持92.6 m Ah g-1的放电容量,其容量保持率为80.3%。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提高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抑制锂枝晶能力的有效策略,并为锂金属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3.薄膜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制备及全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为了避免固体电解质与水发生反应,在有机碱性溶液环境下,对Li6PS5Cl电解质颗粒表面进行聚多巴胺包覆,获得表面具有粘性的改性电解质颗粒,其包覆层厚度为5 nm。表面均匀包覆聚多巴胺层的Li6PS5Cl电解质颗粒,通过冷压可以很容易的制备出35μm厚的致密的自支撑聚多巴胺包覆Li6PS5Cl电解质薄膜,并进一步应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中。Co3S4/聚多巴胺包覆Li6PS5Cl电解质薄膜/Li全固态锂电池循环10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485.1 m Ah g-1,在0.1,0.2,0.4和0.5C下,可逆放电比容量分别为662.6,552.8,355.6和226.4 m Ah g-1,显示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当正极活性物质负载量提高至6.37 mg cm-2时,全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84.4 Wh kg-1。更重要的是,这种固体电解质薄的膜制备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在不同的固体电解质中,为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其他文献
空间光学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资源普查以及军事侦察等领域,为了获得清晰的高质量遥感图像,对空间相机的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大空间光学相机的焦距与口径是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对于大口径、长焦距、反射式光学系统来说,其结构具有比刚度高而绝对刚度低的特点,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易受到星上各类扰动源(太阳翼驱动机构、姿态控制飞轮等)产生的微振动的影响,其中姿态控制飞轮是可见光遥感卫星主要的
目的腧穴配伍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选穴不同直接导致针灸效应差异。如电针“足三里”可增强胃动力,电针“天枢”则引起胃舒张,其作用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针灸刺激作用于大鼠腹部时激活了胃肠的交感神经而抑制胃肠运动,作用于四肢时则激活副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产生促进作用,而胃肠动力异常是胰岛素抵抗(IR)性肥胖的重要病理因素。然而与此矛盾的是,临床治疗IR性肥胖时经常将腹部和四肢部穴位联合应用。腧穴配伍只有发挥
学位
学位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近期,赫捷院士团队发布了覆盖3.8亿人口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该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57200例,死亡病例数27200例。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21410例,死亡病例数13770例。死亡率在女性肿瘤患者中居于第五位。在全球范围内,卵巢癌患者五年生存率
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怎么合理补偿参加工程的农户,这也是工程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现行标准的补偿方式慢慢显现出众多弊端,如补偿对象和目标挑选不合理、“一刀切”的补偿标准、补偿生态效应评价不合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在设定补偿机制时,没有考虑到空间的异质性。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的属性,必然会受到地理区域不同的影响。在各种自然因素活动的影响下,造成了空间的外部经济,使补偿的生态服务项目具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由线路不平顺激振引发的随机振动对轨道车辆的平稳性、舒适性和疲劳寿命以及车载设备的可靠性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车载设备通过紧固件安装于车辆上,目前执行的振动标准中,车载设备在随机激励作用下的环境适应性以及车辆的随机响应研究以相对独立的体系进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计入;同时,车辆类型、设备安装位置、运行线路状态等因素对系统随机响应的影响也很难体现。目前车载设备环境适应性校核的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球科学数据以指数形式增长,呈现出数据量大、更新快、多极化、多角度、高速发展等大数据特征。因此,如何从这些海量的地球科学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新时代数学地球科学领域的工作重心。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机器学习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具有从复杂数据中自动提取高级表示的能力,在解决目标检测、遥感图像识别等大数据问题上无疑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深度学习在地球科学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中仍处于探索
人肺具有巨大表面积,并与外部环境有特殊的界面。肺组织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在其一生中不断暴露于化学、物理、激素、免疫和外源性压力因素中。肺部细菌感染型肺病是常见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给国家或者城市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全世界最多死亡的感染性疾病。吸入式抗菌药物在治疗肺部感染方面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针对耐药性的细菌性肺部感染。事实上,雾化抗生素提供了一种优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炭疽病是杉木上最常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化学防治为主和营林防治为辅。近些年,有机小分子杀菌剂得到快速的发展,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了各种类型的化合物并进行研究,以便快速寻找到医用或农用的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先导化合物。然而,针对杉木炭疽病开发的小分子化合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