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mm厚TC4钛合金和2A12铝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焊接规范对Ti/Al异种金属进行了电阻点焊工艺试验。在硬规范的基础上对点焊接头进行了随机热处理,结合理论计算揭示接头的形成机理;测试了Ti/Al异种金属的最大拉剪力和硬度分布;采用光学显微镜(OM)观察了接头的微观组织;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接头和断口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了接头中生成新相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电阻点焊能够实现2mm厚TC4钛合金和2A12铝合金的较好连接,接头为熔化的铝合金在界面处固态钛合金表面润湿铺展形成的熔-钎焊接头。Ti/Al界面反应层的厚度与接头的拉剪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试验范围内,焊点中心反应层厚度不大于2μm,接头拉剪力随着反应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硬规范条件下的无宏观缺陷点焊接头的拉剪力为6.59kN。软规范条件下的无宏观缺陷点焊接头的拉剪力为3.32kN。从接头拉剪力的角度来说,硬规范参数更适合Ti/Al异种金属电阻点焊。焊接参数对Ti/Al焊点的表面质量影响不大,硬规范条件下的焊点表面质量略优于软规范条件下的焊点表面质量。接头在拉剪试验中均断裂在Ti/Al结合面上,但并非沿界面反应层发生断裂,而是沿着近界面附近的铝合金内部发生断裂。软规范时,断口边缘区以韧性断裂为主,中心区以解理断裂为主。硬规范时,断口中间区域以韧性断裂为主,边缘和中心区域以解理断裂为主。经随机热处理后的焊点表面质量下降。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粗化焊核中的晶粒和细化热影响区的晶粒。经随机热处理的Ti/Al点焊接头界面反应层厚度、断后伸长率和断裂吸收功均增加。界面的硬度值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提高。Ti/Al异种金属电阻点焊界面的冶金反应产物为Ti Al3。界面反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液态铝合金在固态钛合金表面的润湿铺展,第二阶段为固态钛合金向铝合金液态熔核中溶解及原子的互扩散,第三阶段为Ti/Al界面反应层的产生及长大,第四阶段为界面反应层与两侧基体的固相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