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g-Li合金作为工程材料,因其具有高比强度、高弹性模量、良好的阻尼性能和易于机械加工等特点,在交通运输和电子产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因为Li元素的化学性质比Mg元素更活泼,故Mg-Li合金的耐蚀性差,这严重制约了Mg-Li合金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Mg-Li合金的耐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显微组织表征、电化学测试及浸泡实验等方法,从轧制压下量、合金化、缓蚀剂和B4C膜等四种不同途径,对Mg-Li合金在氯化钠(NaCl)溶液中的腐蚀和防护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对两种具有典型组织的Mg-Li合金(即:LA51和LA141)分别进行显微组织和耐蚀性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A51铸态合金由α-Mg相组成;LA141铸态合金由β-Li相和MgLiAl2相共同组成。在经过挤压变形之后,这两种铸态合金的组织显著细化,且耐蚀性得到改善。合金的耐蚀性随着L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即LA51合金的耐蚀性优于LA141合金。对不同轧制压下量(即:0%、5%、10%、15%和20%)对LA51合金板材的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轧制压下量的增大,LA51合金板材的耐蚀性不断增强。其原因在于:LA51合金板材在经过轧制之后,织构强度增加、产生了孪晶和其表面形成了具有保护性的氧化膜。在3.5 wt.%NaCl溶液中,对缓蚀剂蛋氨酸及色氨酸对LA51合金板材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蛋氨酸或色氨酸都对LA51合金板材在3.5 wt.%NaCl溶液中有一定的缓蚀作用,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蛋氨酸及色氨酸的缓蚀效率均降低。此外,在同一浓度下,色氨酸的缓蚀效果优于蛋氨酸。在3.5 wt.%NaCl溶液中,这两种缓蚀剂在LA51合金板材的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均有所降低。在3.5 wt.%NaCl溶液中,对未添加和添加0.3 wt.%RE(La或Y)的LA141合金板材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添加0.3 wt.%RE(La或Y)之后提高LA141合金板材的耐蚀性,且LA141-0.3Y的耐蚀性最好。其原因在于,添加0.3 wt.%RE后能降低LA141合金板材的LiMg Al2相,形成Al2La和Al2Y新相,从而降低了由LiMg Al2相引起的电偶腐蚀作用。此外,腐蚀产物膜更致密且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在3.5 wt.%NaCl溶液中,对未添加和添加0.3 wt.%Sr及0.3 wt.%Y的LA141合金板材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A141-0.3Sr合金板材的耐蚀性最差,LA141-0.3Sr-0.3Y合金板材的耐蚀性最好。其原因在于:电偶腐蚀作用的降低及腐蚀产物膜具有更好的保护性。在3.5 wt.%NaCl溶液中,对缓蚀剂色氨酸对LA141合金板材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色氨酸对LA141合金板材在3.5 wt.%NaCl溶液中有一定的缓蚀作用,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色氨酸的缓蚀效率降低。在3.5 wt.%NaCl溶液中,色氨酸在LA51合金板材的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氨酸的缓蚀效率降低。此外,色氨酸对LA141挤压板材的缓蚀效果次于其对LA51合金板材的缓蚀效果。在3.5 wt.%NaCl溶液中,对未含有和含有B4C膜的LA141合金板材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泳沉积的方法可以在LA141合金板材表面制备B4C膜,且B4C膜能提高LA141合金板材的耐蚀性。此外,B4C膜的沉积质量越大,其耐蚀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