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生产链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持续变暖、极端天气频现。这与碳排放过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全球碳排放的五分之一来自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因此,加快推动汽车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基于现实和理论研究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波及效应、生产链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其上下游产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情况、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的过程中认识到需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基于2012年139部门投入产出表,利用重点调查数据和改进的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报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从汽车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编制出包含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44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第二,基于44部门投入产出表,先依据消耗系数、分配系数对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情况。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传统汽车制造业对三大产业整体的关联性相似度很高,但新能源汽车产业比传统汽车制造业更加依赖技术型制造业,而与服务业的关联度较低。再从拉动效应、推动效应、生产诱发效应三方面对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产业波及情况。发现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效果要更好点。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都比较小,并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效果仅有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一半。二者都是主要依靠资本来诱发生产,但鉴于我国新能源气车产业发展的领先性,消费和出口对于其生产的诱发作用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第三,先介绍APL模型,将平均经济指数与F矩阵结合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生产链。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业主要生产链的构成部门略有不同,中游核心部门也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汽车制造业关键零部件的差距。其次,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生产链要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复杂些,中上游各部门的互动也更多,这与两种产业的发展规模有密切关系。再利用避圈法研究两种产业生产链的最小支撑树,勾勒出各部门之间核心的无向关联网络。最后,总结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并提出对应建议。分别是注重科技创新,攻克核心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分工合作、借鉴外国经验,采取主动模式、制定科学顶层设计,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添加钒铁、钨铁、钼铁、铬铁等多元合金获得性能优良的堆焊材料,但是由于合金价格较高,不利于降低堆焊生产成本;当采用简单的高碳Fe-Cr铸铁合金系,虽能获得硬
品牌标志随处可见,大众对品牌标志的认识也并不陌生。设计具有唯一性、识别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品牌标志作品,为品牌和企业形象及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服务。先期利用"创意三律"
汉字经过千年的沉淀与洗礼,发展至今已经创造出丰富多样且兼具特色的多种字体.鉴于时代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媒体事业的蓬勃发展,字体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工艺、手法,都
<正>自1994年我国《监狱法》颁布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刑事司法实践的发展,国外在国际和国家层面均有不少监狱法规和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梳理了20多年来国外监狱法规和
目的对松萝酸自微乳和滴丸两种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进行考察。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松萝酸的HPLC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Sepax Sapphire C18色谱柱(250 mm&#215;4.6 mm,5μm);流动
<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司法部6月6日召开直属机
为了顺应环保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进行精心布局。为此,提供大量扶持政策,同时给予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有必要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故本文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法律制度作现状分析,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就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和法律制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概念
【正】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它影响到人类经济活动。人类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就得利用和改造海岸、土地、气候、水、植
三维战场环境仿真是作战仿真的基础,它包括地形地物建模、纹理映射以及视觉效果处理等内容。结合三维建模软件Creator和Vega,概要介绍了三维地形生成的基本理论,讨论了Creator中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国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和结算业务的增长,但同时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