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张洁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生成的复调艺术,研究张洁作品中的复调艺术特质,展现张洁作品的多重内蕴和深意。张洁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复调艺术。小说中出现了自觉自省的人物形象,作者先于人物生成之前在思想中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作者的想法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由此完成了人物“我”的建构和作者“我”的发现。两个的“我”的想法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主人公和作者两个不相融合的声音,人物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张洁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生成的复调艺术,研究张洁作品中的复调艺术特质,展现张洁作品的多重内蕴和深意。张洁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鲜明的复调艺术。小说中出现了自觉自省的人物形象,作者先于人物生成之前在思想中展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作者的想法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由此完成了人物“我”的建构和作者“我”的发现。两个的“我”的想法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主人公和作者两个不相融合的声音,人物的声音由主人公发出,作者声音由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发出或隐含作者发出。作者的声音没有淹没人物的声音,两种声音能够平等自由的对话,形成复合的音响。作者利用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转换等方法,实现人物与作者、人物与人物间的自由对话,展现人物的思想轨迹和情感变化。作家在创作前的思想准备,在采用的种种创作手法,将叙述者、人物、作者与读者编织进入复杂流动的网状结构中,叙述者、人物、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是飘忽不定的,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了丰富鲜活的复调艺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复调艺术在张洁小说创作中的具体呈现:第一,对复调艺术的生成语境进行系统的梳理。张洁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的激烈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必然体现在力求反映时代的张洁笔下。张洁对于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独立女性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态,她对女性独立的清醒认知同样体现在作品中。作品往往取材于自身生活经历,塑造与自身类似的女性形象,对于这个人物的复杂观感影响了张洁的创作表达。张洁的复调艺术的形成,是力求反映时代的愿望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碰撞的结果。第二,深入探讨张洁小说复调艺术的内蕴。张洁作品的思想倾向始终在于建构生命的意义,追寻人性的真善美。随着张洁创作生命的展开,张洁对意义的探讨逐步深入,以《无字》作为分界点,张洁作品在此前与此后的总体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则出现差异。探讨由质疑建构行为变为质疑意义本身的思想转向,对《无字》包含的对于建构和意义的双重质疑进行研究。张洁作品复调艺术的深意在于对建构意义的执着和质疑。第三,从张洁的作品文本出发分析复调艺术的具体实现。复调艺术的呈现在于两个或多个主体发出不相融合的声音,从哲学—美学维度分析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主体,即作家的自我和人物的自我;从语言维度分析作品开放、多元的对话立场,展现不同思想交锋;从叙事维度分析叙事人称转换带来的多声部效果,探求叙述者的言外之意。由此作品中出现了完整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展开自由对话,形成了多重声音交响。第四,基于先前的研究,总结归纳复调艺术的特色,丰富张洁小说的文学史价值。通过复调艺术的实现手段,分析探究张洁对复调艺术的表现手法的丰富。结合复调艺术的生成语境,分析复调艺术的存在令女性人物呈现出被肯定同时被否定的双重境遇。比较分析张洁与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的异同,展现张洁对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继承和探索。通过对张洁小说复调艺术的整体观照,明确张洁对复调艺术发展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他文献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作品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尽管物质资料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却在不断地倒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就是以此为创作背景,赫里顿一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家庭关系,以及每个人所展现的精神状况无不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本文通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
词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任何语言都是在词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汉语词汇习得研究有较大发展,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词汇习得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涌现了大量相关实证研究。众多研究表明,词汇习得影响因素众多,对汉语词汇习得效果大小也不尽相同。本文引入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网站里搜索到的14篇相关实证研究为数据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综合分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
企业在宣传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品牌传播的路径,让品牌价值能够始终占据企业发展的首要地位。企业品牌传播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企业品牌传播策略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品牌传播的方式以及特征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的认识到企业品牌传播给品牌力塑造所形成的影响。
近年来,恐怖小说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读者的追捧,恐怖小说的汉译在文化交流传播中也随之显得及其重要。但关于恐怖小说翻译的研究却鲜少有人涉足。恐怖小说,类属于通俗小说,也是大众文学。这种类型的小说流畅的叙事和恐怖的氛围是恐怖小说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气氛的营造则离不开作者生动的描写。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了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最新出版的的中篇恐怖小说集《血流》中《查克的一生》(If It Bleeds—
在国家努力营造海晏河清,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时代背景下,反腐败追逃追赃的工作一直是我国诚待解决的一大法律难题。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利工具,其登上了我国法治进程发展的历史舞台。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搭建有益于节约司法资源兼提高诉讼效率,防止案件的积压和不当拖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天然缺陷”之一即被告人不能出席庭审,因而自行辩护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被告人辩护权的实现丧失基础。追逃追赃作为刑事缺
本文以1620至1900年的山西天主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天主教传入山西,及其在山西发展、停滞和重新发展的过程。论文第一部分讨论了明代之前的山西天主教。天主教曾于唐、元时期两次大规模来华,每次都进入了山西地区,但未产生广泛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了明末天主教传入山西的基本情况。1620年天主教传入山西,其中实学兴起,山西士绅阶层对天主教的接纳和引入为内因,艾儒略寻找弥撒所用葡萄酒为外因。明末
2019年2月1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宣布,自次日起美方暂停履行《中导条约》相关义务,并正式启动为期180天的退约进程。3月,俄罗斯克林姆林宫宣布俄方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中导条约》自1987年12月由美国和苏联签订以来,已经维持了30多年,作为冷战的遗产,该条约解决了冷战时期俄美两国在欧洲地区关于中短程导弹部署的战略稳定问题,并且在冷战结束后,仍然能保持活力和生
20世纪60年代初入文坛,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无疑是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一员骁将,而身为华裔女作家的汤亭亭也通过写作小说为女性自身和所在的华人族裔群体发声,两人通过有意识的创作实践为自身和所属族群争取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建构主体性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两人对自己少数族裔身份和女性身份的认知通过多变的小说创作技巧展现于小说文字之中。在创作中不断建构女性与少数族裔的主体意识。两人创作
个人主义理论将个人看作具有独立意义与价值的主体,将自我意志与其感受性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被塑造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精神。而古代中日两国伴随着儒学的经学化与形而上学化,逐渐虚化和消解了对自我的个体性认同。林语堂与夏目漱石作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学巨擘,同处于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出相近的个人主义思想脉络。本文将林语堂与夏目漱石纳入比较文学的平行研
驳回起诉旨在终结已经开始但起诉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民事诉讼程序,其具有正当性理论基础。首先,根据民事诉权中二元诉权理论,起诉权属于程序意义诉权,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并未否定实体意义诉权,原告符合起诉条件后仍然可以再次提起诉讼。其次,在原告缺乏诉的利益时,即原告起诉无必要性与实效性,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最后,驳回起诉具有提高诉讼效率与实现程序正义的功能。准确识别与审查驳回起诉要件是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