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实践的现状,在建筑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充分吸收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环境质量评价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且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从方法学角度提出了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具有学科综合性的设计指引和参考依据。
研究认为,以使用者主观心理及价值需求为中心的设计依据,区别于以物质技术等客观标准为核心的设计准则,并能从本质上影响设计的空间品质。本文提倡以实地调研,深入细致地观察使用者的行为习性,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心理根源,倾听使用者的主观意愿,并对相应的空间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等工作,且将这项工作有效地结合到设计决策过程中,以增进环境设计的客观性,减少设计中的盲目性和常规化做法。
本研究具体分五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大学图书馆设计实践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前人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第二章);结合多学科、跨领域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重点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函数B=f(P,E),(P-People;E-Enviomment; B-Behavior)运用于建筑学领域,以一种新视角去重新认识环境、行为、心理三者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第三、四章):首先论述了新时期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当务之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职能,完成由“资料库”向“知识孵化器”的角色更替。并结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以此作为校园环境及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提供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并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文化熏陶。重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5"W"+"H"现场观察法等对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河南、吉林、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的多所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分析大学生的阅读、自习和交往三种行为模式及相应的空间形态,并对其进行总结,为下文进一步得出这三类空间的设计指引准备充分的现实依据;
第四部分(第五章);对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着重通过实际工程的详细分析解说,结合函数B=f(P,E),尝试探索出符合读者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的大学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指引,希望以此为相关设计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依据。第五部分(结语):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不足及尚需完善之处。
本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启发设计者尝试一种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指导实践→建成使用后评价→总结经验”的一种循环工作模式,从使用者的行为习性和心理需求去探究环境设计准则,以提高环境品质;同时以此为契机,改变传统凭借经验数据和常规的程式化设计模式,对建立符合我国建筑发展特点的设计决策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