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牙合)支托在可摘局部义齿应用的病例报告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改善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设计,使患者恢复咬合功能,减少基牙侧向受力,保护牙周韧带,延缓牙槽骨的吸收,提高修复体的使用寿命。方法共选取七名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之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有牙列缺损的患者(男3名,女4名,年龄范围55-67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2例为Kennedy II类牙列缺损患者,4例为Kennedy III类牙列缺损患者(2例为Kennedy III类第一亚类),1例为下颌Kennedy I类伴上颌Kennedy III类牙列缺损患者。虽然7例患者缺损位置不尽相同,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隙的对(牙合)牙过长、邻牙向缺隙侧倾斜的现象。在观察病例后采用长(牙合)支托(long or continuous rest)放置在缺隙侧基牙上,由于义齿的(牙合)力是通过(牙合)支托传递至基牙上的,因此,通过延长(牙合)支托的长度改善基牙受力方向,使基牙能够沿着牙体长轴方向受力,以期保护基牙。同时,在选择合适固位体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义齿的平衡与稳定。根据7例患者的牙列缺损情况分别选择平面式或纵线式两种支持方式,使修复体具有良好的固位与稳定,恢复缺损牙列的功能。修复前观察患者面部形态是否对称,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及开口度是否正常,询问有无全身性疾病,是否佩戴过可摘局部义齿,了解患者口内余留牙健康情况,牙槽骨是否平整,有无明显骨刺及隆起,黏膜有无红肿及口内卫生情况。然后告知患者修复治疗方案,以及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最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拍照。在所收集的病例中,义齿的设计兼顾义齿的固位、平衡和稳定。固位体的数目不少于两个、不多于四个,支托选择长(牙合)支托,卡环使用圆环形卡环。经良好根充的基牙选择使用磁性附着体、选择维他灵或钴铬合金支架,基托伸展适度充分,人工牙选择解剖式塑料牙。结果治疗周期结束一周后2例患者复诊调(牙合),并要求患者分别在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一年后回访观察修复治疗的效果,其中1例因身体原因不能及时复诊,其余6例未出现咬合不适,颞下颌关节等问题。患者摘戴方便,无黏膜压痛、红肿及义齿翘动等问题,咀嚼功能及面容都有所改善,修复效果较为满意。结论可摘局部义齿是修复牙列缺损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基牙条件差、缺牙数目多、游离缺失无法种植修复的以及不愿过多磨除牙体的患者是比较适合的方法。长(牙合)支托的应用不仅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还能改善基牙受力情况,同时健康残根的保留有利于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存在,结合磁性附着体的使用,使基牙减少侧向受力,进而减少牙周韧带的损伤,延长基牙的临床存留时间,进而延缓牙槽骨吸收。
其他文献
学位
众所周知,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在临床上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普通羟基磷灰石具有脆性大、韧性差、不易塑形等缺点,只能用于非
目的:研究消毒液和表面活性剂对临床常用的6种改良型硅橡胶印模材料表面润湿性、三维尺寸精度以及翻制石膏模型表面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上常用的6种改良型硅橡胶印模材
下颌骨缺损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硬组织缺损,传统的修复方法有骨代用品植入、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等。但以上的方法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和弊端。牵张成骨是上
目的:探讨激光动力学疗法(PDT)和5-FU缓释植入剂联合治疗对兔颊部Vx-2肿瘤抑制作用和影响因素,并试图用不同的几种检测方法研究其作用机理。 方法:取新西兰种兔100只,于颊部植
目的:观察Wnt5a/Ror2蛋白在正常发育的SD大鼠牙囊中随时间表达的特点,探究其与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及牙齿萌出的相关性。方法:分离出生后1-13d的SD大鼠下颌骨,HE染色观察牙囊
牙周膜纤维通过与牙骨质和牙槽骨的紧密相连,将牙齿悬吊于牙槽窝内,这对于维持牙齿稳定和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发现,由于牙周疾病或者正畸力量过大,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