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茱萸是中国名贵药用植物,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山茱萸主产区之一。近年,作者对南阳市西峡县山茱萸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由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山茱萸褐斑病、Peyronellaea glomerata引起的叶枯病及污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oedans引起的拟盘多毛孢叶斑病3种新病害。这3种病害在当地发生普遍,造成植株落叶、落果,产量大幅下降。在对相关病害的病叶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和依据柯赫法则鉴定分离物致病性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病原菌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同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为山茱萸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观察与分子检测结果,将山茱萸褐斑病病原菌鉴定为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该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4.0-9.0,最适pH为7;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4-34℃)内生长与产孢,28℃为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宜温度;病原菌能较好的利用供试的12种碳源和8种氮源,其中在以菊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或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而在以蔗糖为碳源和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该菌在不同酶基质平板上生长时能检测到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其中以产维素酶活性最强。病残体为该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之一。山茱萸褐斑病的始发期在5月初,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原菌可通过有伤和无伤两种方式侵染健康的山茱萸叶片。丙环唑和咪鲜胺对该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们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0.3368mg/L和0.4663mg/L2.根据形态观察与分子检测结果,将引起山茱萸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Peyronellaea glomerata (Corda) Goid. ex Togliani。该菌在pH值2.0-9.5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4和7时各有一个生长高峰;该菌能够很好地利用供试的12种碳源和8种氮源,其中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而在以木糖为碳源和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产孢量最大;Peyronellaea glomerata在供试的几种不同培养基上,除了在查氏培养基上不产孢外,在其它几种培养基上均产孢。该菌在不同酶基质的平板上生长时能检测到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但未检测到淀粉酶活性。咪鲜胺和嘧菌酯对该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们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4211mg/L和0.6366mg/L。3.根据形态观察与分子检测结果,将山茱萸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污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foedans (Sacc.&Ellis) Steyaert。该菌在测定的pH4.0-9.5范围内均能生长,与碱性环境相比,酸性环境更适于菌丝体生长,pH7为该菌生长的最适pH;该菌在7℃及以下和34℃及以上都不能生长,25℃生长最好;该病原菌能较好利用供试的14种碳源和7种氮源,在以D一甘露糖为碳源和以L-组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该菌能在供试的几种不同培养基上较好生长,但不产孢。在不同酶基质的平板上生长时,能检测到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但未检测到蛋白酶活性。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它们的抑制中浓度(ECso值)分别为0.0227mg/L和2.381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