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动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煤炭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煤岩体震动在采掘空间内的动力显现,冲击矿压的发生与采动煤岩破裂密切相关。因此,冲击矿压有效预测及治理目标的实现,煤岩震动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冲击破坏效应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论文围绕矿井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动效应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分析、现场试验和工程实践等方法,研究了采动诱发煤岩震动的震源破裂机理,揭示了矿震辐射能量的传播模式与衰减规律,分析了矿震动载的诱冲机理及其对巷道围岩冲击破坏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煤岩冲击的预测及防治对策,最后在工程实践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煤矿井下采掘后,采场或巷道周围煤岩体要产生破裂、运动。其中:顶板弯拉断裂、冒落、离层等具有典型拉伸破裂特征;顶板回转失稳、煤柱压缩破裂等具有典型内爆破裂特征;而顶板剪切破裂、岩块滑移失稳、煤柱动态冲击和断层“活化”等则具有典型剪切破裂特征。以此,构建了煤岩震动震源等效力与震动远场位移的关系矩阵,建立煤岩震动的等效震源模型,研究了其震动位移场及能量辐射特征,揭示煤岩震动间的震源破裂机理差异,并根据震动波场特征进行煤岩震动的分类。实验室模拟研究并比较分析了顶板、煤(矿)柱和断层型等煤岩冲击破裂的微震效应及波场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岩板主断裂、两次次断裂分别符合顶板水平拉伸、滑移和回转失稳的位移波场特征;弱、强冲击倾向性煤岩试样压缩受载分别近似满足煤(矿)柱内爆和动态冲击破裂的波场特征;且岩板主、次断裂,煤岩样前兆破裂、主震动间随破裂尺度增大,微震效应主要呈振幅增加、主频降低的演变规律。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进行采动煤岩震源破裂机理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S波,尤其是P、SH波或P、SV、SH波的的震动位移场组合进行震源矩张量的最小二乘线性反演,可确保反演结果较好反映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源机理和破裂特征。现场进行了爆破震动试验及Siroseis微震实测工作,对冲击震动波在采动煤岩体中传播的微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采空区跨落、破裂范围扩大及覆岩性质的强度弱化,震动P波平均波速、峰值振幅平均值及P波初至平均频率等微震参量均有较大程度降低。理论分析了矿震激发震动波能量的传播模式和衰减特征,揭示了传播至巷道围岩处矿震残余动载的诱冲机理,数值模拟研究了矿震动载对巷道围岩冲击破坏效应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煤岩冲击预测及防治对策。在具有强矿震危险的鲍店103上02工作面和高冲击危险的华亭250102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实践,基于SOS微震监测,对比分析各自开采地质条件下,采动诱发不同能量级别煤岩震动的震源破裂机理及强矿震动载对巷道围岩的不同冲击破坏效应,为现场煤岩冲击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正>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广播电视系统,原以为会在广播电视系统"奋斗终身"。但后来由于工作变动,还是离开了福建广播电视系统,来到
为探讨青春期月经失调的中医药疗法,将62例患者辨证分为肾虚内热型和脾肾气虚型,以具有益肾活血疏冲作用的左归饮加减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测基础体温,治疗前后作B超
利用1976年到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农林交错区景观特征数据,并构建景观特征敏感性指数,利用GIS的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景观特征敏感性指数进行普通克里格球状模型拟合分析。结
本文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大专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学生操作考核优秀率显著大于“传统模式”教学组(P﹤0.05)。学生普遍
本文通过典型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学课程的收获度。首先,利用相关系数研究了学生成绩与课程收获度的关系。然后建立课程收获度的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了课程收获度的影响因素及其
鲁西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主要由泰山岩群和花岗质岩石组成。早期研究认为,泰山岩群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形成时代相同(-2.7 Ga),自下而上整合接触,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当人们的住房需求集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社会需求。当这个社会需求不能被很好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了住房问题。通常所说的住房问题即城市住房问题。
论文针对光洋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运营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简要介绍了FKS公司现状,光洋物流中心管理现状。同时也介绍了第三方物流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阐述了第三方物流
为了提高堵塞井和低渗油井的采收率,电脉冲解堵造缝技术已作为油井常规解堵技术在油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在电脉冲解堵造缝技术具体实施油井解堵造缝操作时,仍然存在
黑龙江省野生木耳菌种资源丰富,所以如何客观评价黑龙江地区黑木耳野生菌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掌握不同的野生菌株的鉴别方法,这用于充分保护和利用野生黑木耳种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