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危害严重,常常导致严重而长期的残疾。原发脊髓损伤后存活下来的神经细胞仍有可能受到继发损伤。很多神经元尽管没有在第一次损伤中死亡,但往往在我们称之为“继发性损伤”的过程中受到损伤。从病因学上看,广泛认为炎性反应会出现在神经急、慢性退行性变的过程中。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脊髓损伤中致压物重量和持续时间与脊髓损伤程度及减压后脊髓功能恢复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关系。 方法:大鼠全麻后,后路椎板切开显露T10-12椎体水平,通过重量传导装置分别对脊髓施以不同重量和不同持续时间的损伤。各组采用不同的持续时间和重量:5g 5min 15min(A组);15g 5min 15min(B组);50g 5min15min(C组)。损伤后观察6周。定期观察并给以BBB运动功能评价标准评分。处死大鼠并取脊髓标本进行形态细胞学观察并分别行HE,NF,dMBP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持续性脊髓压迫在时间和重量上呈递减变化。尽管这样,大鼠在运动功能上仍表现出连续变化。A组减压1周后出现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BBB21/21),但是C组大鼠没有出现这样的恢复。损伤后6周内,平衡能力,攀爬能力,和沿斜坡行走的能力,AB组要显著优于C组。在去除持续压迫后6周的恢复期内,每一组中持续时间短的亚组运动功能评分始终优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亚组。光学显微镜下对不同重量不同持续时间的损伤部位的组化分析观察显示,脊髓标本在结构上有显著的改变(P<0.05),其中以50g压迫组脊髓损伤最重。脊髓横切面显示脊髓背侧损伤严重,从纵切面上可看到空洞、边缘胶质增生和萎缩。为了评价脊髓损害程度,我们通过dMBP(1:400)和NF(1:200)组化染色观察脊髓横切面。NF和dMBP免疫组化染色表明:C2亚组比A1亚组NF染色要浅,而dMBP染色比其它组都要深。组化分析表明随着损伤重量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脊髓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损伤。 结论:早期脊髓受压时粘弹性的快速恢复表明脊髓损伤后出现继发性的组织替代。更长期的组织替代导致继发性损伤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并导致功能恢复的受限和更广泛的组织损伤。 本研究结果提供证据证明神经学的恢复与造成脊髓损伤的持续时间和致压重量成反比。椎管狭窄时脊髓对挫伤的耐受性降低,表明损伤的减压有利于保护脊髓。另外,本实验也表明不完全脊髓损伤压迫时间越长,脊髓功能恢复的预后越差。本研究结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及其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