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Boost PFC AC/DC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lab_wal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力设备引起的谐波问题不容忽视。作为一种前端交/直流变换器,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等领域,与之相关的拓扑创新和控制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二极管整流电路后接升压(boost)斩波电路构成的单相boost型PFC电路已成为中大功率应用中最流行的拓扑之一。单相boost PFC变换器的级联PI控制系统是由电流内环与电压外环组成。PI电流环路控制电感电流正弦化,且与输入电压同相位,而PI电压环路实现交直流能量变换并稳定输出电压。由于带宽的差异,两个控制器可分别进行设计。论文基于连续导通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下变换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两个控制环路的频域特性,再确定相应的控制参数,然后搭建级联PI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验证PI算法的可行性与控制性能。最后,搭建1k W的单相boost PFC变换器的实验平台,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验证级联PI控制方案的有效性。考虑到PI控制存在参数调整复杂,对运行模式及参数变化敏感、动态响应缓慢等缺点,为了提高系统控制的鲁棒性和快速性,论文提出一种级联无模型预测控制(Model-Free Predictive Control,MFPC)方法。基于在线辨识的超局部模型统一了变换器在连续导通模式和断续导通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下的动态模型,可实时精准估计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内外部干扰。根据建立的超局部模型,分别设计无模型预测控制器。借助经典控制理论,对提出的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给出相应的参数调整规则,且由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证实级联MFPC方案可显著提高变换器工作在全功率范围内的控制性能及鲁棒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变换器的鲁棒性及快速性,基于预测控制思想提出单相boost PFC变换器的无级联控制。基于建立的统一超局部模型,再设计代价函数计算得到最优占空比,实现电压和电流的双目标控制。所提出控制方案的特色是基于代数辨识的负载电流估计器,利用负载电流估计值生成参考电流值,并去除了级联控制结构中的电压控制环路,藉由单闭环控制提升系统动态响应。此外,设计了补偿代价函数,补偿占空比与最优占空比共同作用于控制系统,提高输出电压的控制精度。最后,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对无级联预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验证。基于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证实所提出的无级联控制所拥有的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及鲁棒性的技术优势。
其他文献
近红外探测器在信息技术及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通常面临高成本滤光片以及复杂光学系统设计和集成等诸多问题。硅基光探测器由于与CMOS工艺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是集成光电子器件的理想选择。新型硅微孔限光结构阵列因其可通过成熟的微加工工艺制备,光学特性可调等特性,可用于构建高性能硅基近红外探测器。硫化铅量子点(Pb S QDs)因其带隙小而激子波尔半径大的特点,在近红外光探测器中有着潜在的应
随着风电、光伏等具有明显随机性、间歇性和分散性特征的分布式电源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微电网作为一种可最大化接纳分布式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抗灾和应急供电能力的电网络拓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提高并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已经成为系统内的一项关键技术。针对在传统电压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下的微电网公共连接点(PCC)电压和电流不平衡问题,本文对逆变器三相电压不平衡补偿策略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电网在孤岛供电,光伏、风电并网以及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直流短路故障经济可靠的保护已经成为制约MMC-HVDC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EMP耦合理论一直是电磁兼容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屏蔽电缆EMP耦合研究在航天发射系统、通信系统、电力系统以及武器阵地的电磁防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围绕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EMP耦合展开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有:针对长电缆耦合计算时存在的效率不高问题,将分布源等效法和已有滤波器模型相结合,给出了一种新的分布源等效法(DSEM)。详细推导了同轴电缆和屏蔽多芯电缆EMP耦合问题求解过程,首先建立电
高品质因子耦合共振器在滤波、传感、敏感探测以及纳米激光光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已成为当前纳米光子学及光电子器件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高品质因子共振模式具有高度的空间局域性、频率选择性及寿命,可有效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传统方法产生高品质因子光学模式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表面晶格共振、法诺共振和多极子共振等。近些年来,基于拓扑光子态与准连续域束缚态的高品质因子共振模式蓬勃发展
量子元胞自动机(Quantum-dot Cellular Automata,QCA)是一种有望替代传统CMOS电路的一种新型纳米器件,在理论上,QCA具有超低功耗、超高集成度和超高转换速度的优点。近十几年来,CMOS技术日益完善与成熟,器件的特征尺寸已经到了几个纳米的数量级。随之而来的诸如量子效应和漏电流问题还有一些制造工艺上的问题都亟待解决。而QCA的出现,由于其独有的优势有望在未来代替CMOS
绝缘导线由于其具有增强导线的抗腐蚀性能、降低环境外力因素的干扰等特点,在配电网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多年的实际运行发现,瓷绝缘子顶部绑扎线处的导线绝缘层破损缺陷率较高,增大了导线断线的风险,对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造成威胁。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围绕绝缘子绑扎线处绝缘导线的电场分布、绑扎线对绝缘导线放电特性的影响、绝缘导线缺陷放电辐射的超声波及超高频信号特征及缺陷的检测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
单级高频链功率变换器通过“直流-高频交流-低频交流“三个环节实现单级功率转换,不仅去除了多级高频链变换器中间环节的滤波稳压大电容,减小体积同时降低成本,还能通过调制策略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提高系统效率。但是传统高频链变换器开关管换流期间存在的电压过冲现象给系统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高频链变换器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源辅助网络器件参数的优化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单级
高性能的波长探测器在人工智能辅助驾驶,图像传感和医学诊断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目前的波长探测技术的探测范围相对较窄(400-700 nm),分辨率较低,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分辨率和宽带检测范围的波长探测器。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一种由两个平行PtSe2/薄Si肖特基结组成的波长探测器去探测紫外-近红外(UV-NIR)入射光(265-1050 nm)的波长。在该研究中,首先分
平台的情况与软件结构,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以及提出的控制方法,最后说最后,搭建了RTLAB半实物仿真平台与20k W逆变器实验平台,详细介绍了给出参数设计原则,利用重复控制抑制网侧电流谐波。问题,提出了利用非理想广义积分器代替纯微分环节,准确估算网侧电流,同时统中电网电压谐波含量较大时,对于纯微分环节估算网侧电流所造成的谐波放大题,在现有控制的基础上附加功率截止负反馈控制策略。其次,针对光伏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