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湖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澧水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索澧水流域水土保持区划和综合治理模式,在全面掌握澧水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以水土保持区划原则为依据,选取与澧水流域水土保持区划密切相关的28个自然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建立指标体系,以县(市)级行政单位为区划对象,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澧水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分区;以水土保持科学、生态学、农林科学、系统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设计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并针对各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配置各区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如下:
①澧水流域可划分为四个水土保持类型区,即桑植高山极强度流失区、张家界中山强度流失区、石(门)慈(利)低山丘陵中度流失区和下游平原丘岗轻度流失区。各水土保持类型区呈现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
②桑植高山极强度流失区适宜发展山区水土保持综合农业模式、张家界中山强度流失区适宜发展山区地质地貌、森林资源旅游模式、石(门)慈(利)低山丘陵中度流失区适宜发展低山丘陵农业互惠共生模式、下游平原丘岗轻度流失区适宜发展平原丘岗区水陆循环模式。通过配置差异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实现澧水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③提出了澧水流域各类型水土保持区的建设目标和实施综合治理模式的建设思路,并以管理措施、法律法规措施和技术措施,保障澧水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