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截面拱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tc6493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拱桁架因其造型美观、传力明确、施工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中。作为一种大跨空间结构,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对该类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利用大型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截面为矩形的钢管拱桁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考虑了材料和几何双重非线性效应。研究中考虑了地震波输入方向、截面高度、矢跨比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针对90m跨度拱桁架建立有限元模型,沿竖向(Z向)输入宁河地震波,通过逐步加大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对每一峰值作一次动力时程分析,记录结构在各峰值下的某些特征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这些特征响应随加速度峰值变化的一些规律,籍此了解结构随地震加速度峰值逐级增大其动力性能不断变化乃至破坏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特征指标的变化规律对结构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具体的响应指标包括:(1)节点位移响应,(2)塑性杆件数量,(3)杆件内力响应,(4)最大节点屈服位移比。分析结果表明:节点位移随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大,在临近失稳时则表现为位移的突然加大;结构发生动力稳定破坏前经历了较为深入的塑性发展过程,在接近临界荷载时,结构内部形成较大的塑性区域,致使结构性能发生了变化,结构刚度严重削弱,无法维持原有位形,最终发生弹塑性动力失稳。2.结构地震响应的参数影响分析本文从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结构截面高度、结构矢跨比三个方面对比了各加速度峰值下结构的最大节点位移及进入塑性杆件数量两项响应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沿不同方向输入地震波时,X向输入的位移响应最弱,,临界荷载最高,XZ向输入引起的位移响应最大;截面高度越大,临界荷载越高,引起的位移响应越小;矢跨比越大,临界荷载越高,塑性发展程度越低。
其他文献
盆地、局部不规则地形和地下夹杂等复杂场地对地震动有显著影响,建筑的选址和抗震设防越来越重视复杂场地的放大效应。本文研究了二维SH波入射下,地下圆形夹杂以及典型的凹陷
天津市通南桥是海河上一座桁吊组合钢结构桥,结构形式新颖。为了评价通南桥的承载能力及其动力特性,在该桥完工之际,作者参与并完成了对该工程的静、动荷载试验。本文以动载试验
本文基于新型高分子材料聚氨酯的优良性能,采用聚氨酯材料代替传统的混凝土,在钢管内部浇灌聚氨酯,便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即钢-聚氨酯夹层组合结构。该复合夹层管节点有着
置于自然环境中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于太阳辐射的温差产生的应力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与恒、活载产生的应力属同一个数量级,甚至使混凝土结构物发生严重的开裂。国
腐蚀环境下服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长期受到腐蚀作用,造成混凝土性能劣化、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退化,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而提前发生破坏。目前,由于
昔格达滑坡是西攀高速公路沿线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之一,对其治理大多数采用抗滑桩,锚固段均在昔格达岩层中。昔格达岩层的性质类似极软岩,现行各规范对极软岩中的抗滑桩未有明
在现代交通运输业中,铁路担负着大部分的运输工作量。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铁路运输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速铁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交通工
地震中,绝大多数建(构)筑物的破坏是由强地震动造成的,其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地震动的三要素(幅值、频谱和持时)。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地震动持时研究现状及动态的基础上,
随着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与此桥型相关的问题也被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悬臂施工法在连续刚构桥中广泛应用,大跨径桥梁的施工监控方法也需进一步研究和
索穹顶是由美国工程师Geiger提出的一种大跨度空间柔性结构体系,其构思巧妙、受力合理、造型新颖、造价经济,是迄今最接近于Fuller所定义的张拉整体体系的结构型式。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