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柳沟斜坡是典型的软弱基座型逆向层状岩体斜坡,其特殊的坡体结构决定了独特的形成演化机制,其前缘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危岩体或局部崩塌,带来比较严重的灾害问题。深入研究对麻柳沟斜坡形成演化机制及失稳运动特征,对有效防治该类斜坡工程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麻柳沟斜坡坡体结构、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斜坡四种变形破坏模式。在深入分析斜坡形成演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斜坡形成演化的地质力学模式,运用二维离散元动态模拟斜坡形成演化过程,建立斜坡形成演化机制模式,进而评价预测斜坡危岩体稳定性。结合落石运动学计算理论及落石风险统计分析软件,深入研究落石在自重作用与强震抛射作用下的运动特征。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区斜坡为软弱基座型中~缓倾逆向坡,上部陡崖出露白云岩,下部缓坡出露钙质绢云千枚岩。随着河谷下切及各种内外营力作用,引起斜坡应力重分布及应力集中效应,软弱基座产生弯曲、压缩、蠕变变形,致使白云岩产生倾倒拉裂或整体滑移下错破坏,根据已有变形破坏迹象及空间分布位置,将其划分为四个危岩单体。“5.12”汶川地震致使危岩Ⅰ东侧表层岩体发生楔形体抛射破坏,体积达5.0×103m3,崩塌总方量90%以上的落石停积于距离崖脚10m~140m范围内。2)建立了研究区斜坡岩体四种变形破坏模式:①滑移式破坏;②倾倒式破坏;③坠落式破坏;④强震抛射破坏。3)研究区斜坡形成演化地质力学模式为压致蠕变—拉裂—倾倒型,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分为卸荷回弹陡立裂缝形成、前缘(压致蠕变—拉裂—倾倒)变形及深部(压致蠕变—拉裂)变形三阶段。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模拟沟谷下切至1300m高程时,斜坡岩体拉裂—倾倒的动态成因过程。4)研究区危岩稳定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预测结果一致,即危岩Ⅰ与危岩Ⅳ稳定状态良好,一般不会发生整体失稳,而危岩Ⅱ与危岩Ⅲ在强震等不利作用下会产生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失稳。5)运用落石运动学计算理论,计算研究区落石在自重作用与强震抛射作用下,分别沿四条典型剖面的初始运动、碰撞过程及坡面运动各阶段运动特征:①落石与坡面碰撞使其运动特征急剧改变,斜坡总体较缓,落石运动速度和弹跳高度逐渐衰减,运动方式从跳跃转化为滚动直至停止;②缓坡平台对减小落石运动速度及弹跳高度起到良好缓冲作用;③落石主要停积在距离崖脚10m~140m范围内,符合现场调查结果;④强震抛射作用下的落石初始作斜上抛运动,其速度经历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过程,与自重作用相比,同坡段落石速度与弹跳高度均较大,且运动距离较远。选取运动轨迹2为典型剖面,采用落石风险统计分析软件,对自重作用与强震抛射作用下落石运动特征进行模拟分析,为使模拟运动特征更加接近实际,设定计算参数取值范围内进行动态取值,模拟结果与运动学计算基本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