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求工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艺术上最成功的不仅仅是其逻辑的严谨性,题材的新颖性,更是其巧夺天工的语言运用艺术,即大量汉语口语运用于小说写作的成功示范。然而,由于口语的及时性特点等原因,其较书面语而言得到的关注与研究并不多。景物描写,亦称环境描写,其对于文本的作用有介绍背景,展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借景抒情。通过研读原文,在《骆驼祥子》中共筛选出41处经典景物描写,并选取《骆驼祥子》22处景物描写中具有口语特征的经典景物描写及其在四个不同英文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特定语境下汉语口语英译及其影响。本文主要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作为理论框架。刘宓庆是美学与翻译结合的集大成者,将翻译审美客体与翻译审美主体两大概念相结合。审美客体具体分析可以分为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其中非形式系统占据主导地位。翻译就是要尽力再现原著的“原汁原味”,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原著的审美再现。有鉴于此,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形式与非形式系统分析具体英译本中的汉语口语化景物描写翻译。其中,形式系统集中考察语音及词汇层面,探究翻译审美客体的特征,以及翻译主体的翻译选择与原文美学再现的效果;非形式系统集中探讨意像及情感再现层面,探究译本对于原著所选词汇的言外之意及原作者情感表达的再现。研究发现:(1)在形式系统下,从语音及词汇层面来看,由于原文汉语口语的特殊形式,施晓菁相比于其他三位译者更加了解汉语口语,特别是景物描写中的口语应用的功能,其译本在形式上更加与口语特征相匹配。(2)在非形式系统下,由于原文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标识性,在四种英译本中,译者对于原作者的情感再现程度存在差异,体现了其对于汉语口语及景物描写中的口语所隐含的中国文化的掌握不同。(3)译者唯有在熟知中国文化及汉语口语的前提下,审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iv主观能动性进行原文审美再现,即原文形式与原作者情感的审视与表达。也唯有此,译本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源语言再现的艺术。景物描写中的汉语口语翻译研究从特定的视角管窥翻译实践,并对中国经典文化的世界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