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榆黄汤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否有效,然后从Th17细胞和Treg细胞平衡关系初步探讨作用机制,且评判榆黄汤的安全性,为临床上大范围地运用榆黄汤提供可靠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1)有效性:将32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榆黄汤组和药物对照(地塞米松)组,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反复外涂模型对照组、榆黄汤组和药物对照(地塞米松)组小鼠背部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从致敏后各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观察各组小鼠的肉眼背部皮损变化,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测量小鼠体重和脾重量,计算出脾指数。(2)作用机制:RT-PCR法和Weste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背部皮肤的IL-17、RORrt、IL-10和Foxp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的IL-17、IL-10、IL-6的表达水平。(3)皮肤长期毒性试验:20只KM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榆黄汤组,背部脱毛后背部各组给予对应的药物外涂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精神状态,有无死亡,如果有死亡情况,解剖小鼠,用药前后将小鼠称重,计算出增重。(4)皮肤刺激试验:16只KM小鼠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以自身对照分为榆黄汤组和生理盐水组。背部脱毛后背部各组给予对应的药物外涂14天,在去除药物后1h、24h和48h根据皮肤刺激反应级数进行评分。(5)皮肤过敏试验:18只KM小鼠分为榆黄汤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于第1天、第2天在脱毛的背部各组给与相应的药物,阳性对照组给予7%2,4二硝基氟苯10ul,第6天再次给予1%2,4二硝基氟苯20ul,于去除药物后即刻、24h、48h、72h根据皮肤过敏级数进行评分。结果:(1)有效性:空白对照组背部皮肤光滑,模型对照组明显结痂,苔藓化,地塞米松软膏组和榆黄组背部均皮肤结痂脱落,无苔藓,见少许毛发。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结构清晰可见,模型对照组表皮明显增厚,真皮层淋巴细胞增多,地塞米松软膏组和榆黄组表皮均明显变薄,真皮层淋巴细胞减少。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脾指数相比,模型对照组脾指数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脾指数相比,地塞米松软膏组和榆黄汤组脾指数均降低(P<0.01)。(2)作用机制:与空白对照组小鼠IL-17、RORγ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IL-17、RORγ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IL-17、RORγ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地塞米松组和榆黄汤组IL-17、RORγt的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小鼠IL-10、Fox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IL-10、Fox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IL-10、Fox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地塞米松组和榆黄汤组IL-10、Foxp3的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血清IL-6表达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血清IL-6表达水平相比,地塞米松组和榆黄汤组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相比,地塞米松组和榆黄汤组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血清IL-10表达水平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血清IL-10表达水平相比,地塞米松组和榆黄汤组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3)皮肤长期毒性实验:用药14天期间,生理盐水组和榆黄汤组KM小鼠饮食、精神、大小便、活动均正常,期间无小鼠死亡。生理盐水组和榆黄汤组涂药后增重无统计学意义。(4)皮肤刺激实验:完整皮肤生理盐水组和完整皮肤榆黄汤组1h、24h和48h皮肤刺激反应分值均为0分,破损皮肤生理盐水组和破损皮肤榆黄汤组1h皮肤刺激反应分数均为2分,24h和48h皮肤刺激反应分值为0分。(5)皮肤过敏实验:榆黄汤组和生理盐水组即刻、24h、48h、和72h皮肤过敏反应分值为0分,致敏率为0。阳性对照组即刻、24h、48h、和72h皮肤过敏反应分值分别为6.5、5.5、5.0、4.12,致敏率为100%。结论:榆黄汤外用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疗效,且通过干预Th17/Treg细胞平衡来发挥作用,榆黄汤无毒性、皮肤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具有安全性,可运用于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