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乌种”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 Cv. Wumei)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0、5、10、15和20℃)对杨梅果实采后腐烂、贮藏品质、活性氧代谢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建立了杨梅果实腐烂和货架期动态预测模型及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预测模型。结果如下:(1)杨梅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其腐烂指数、失重率和乙醇含量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而其果实硬度、弹性、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还原糖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却在贮藏期间逐渐下降,并且这些果实品质指标变化幅度与贮藏温度成正比。同时低温贮藏(0℃)能显著降低杨梅果实贮藏期间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保持较高的活性氧代谢相关酶CAT、SOD、APX和POD活性,从而减缓了杨梅果实采后衰老进程。高温贮藏(15和20℃)能促进杨梅果实贮藏初期总花色苷和总酚含量的合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但也加速了贮藏后期抗氧化物质的损失和抗氧化活性的下降。低温贮藏能减少杨梅果实中抗氧化组分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较高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的延缓果实品质的下降,延长贮藏时间。通过感官评定和数据分析,选择腐烂指数作为果实货架期特征指标,以腐烂指数到达20%作为货架期结束的标志。(2)将杨梅果实贮藏于不同温度(0、5、10、15和20℃)下,测定其腐烂指数的变化,基于描述微生物生长的Gompertz方程和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杨梅果实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反应活化能Ea=6.72×104J/(mol·K),模型方差R2=0.953。在2、7、12、和17℃贮藏温度下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预测的相对误差(RE)为2.69%,预测精度较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杨梅果实货架期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在0~20℃贮温下杨梅果实的货架期状况。(3)将杨梅果实贮藏于不同温度(0、5、10、15和20℃)下,测定其腐烂指数和果实内源乙醇含量、乙烯释放量和C02释放量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与腐烂指数相关性最高的乙醇含量作为建模数据,建立了杨梅果实乙醇含量变化的动力学模型,模型方差R2=0.989,并测定其活化能(Ea)为770kJ/mol;建立了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模型,模型方差R2=0.944,通过MeJA处理组杨梅果实数据的验证,预测的相对误差RE=8.26%,预测精度较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基于果实乙醇含量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在0~20℃贮温下杨梅果实的货架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