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哲学的自我形象——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罗蒂后哲学文化的逻辑起点、理论依据、后哲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理论得失等方面论述了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罗蒂后哲学文化的逻辑起点,即他对传统“镜式哲学”的批判。罗蒂认为,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镜式哲学”,这一哲学的经典模式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原理-康德的先验哲学。从理性的心到作为内在世界的心,其基本特征都是把人心看作一面能反映外界实在的镜子,知识就是心灵反映实在所获得的准确表象。由此,它不仅规定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方法论原则,而且滋生了西方哲学的主题。哲学旨在建立一个永恒的和非历史的知识框架,为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提供基础和秩序。哲学成了再现表象的一般理论,一种“镜式哲学”。20世纪出现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尽管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但仍摆脱不了“镜式哲学”的隐喻,只不过分别以“语言分析”和“本质”的镜子取代心灵的镜子去再现经验世界。总之,罗蒂对这一自柏拉图以来的认识论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同而也批判了这个传统所具有的表象主义、本质主义、二元主义、基础主义。 第二部分,讨论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理论依据——复兴无镜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罗蒂看来,实用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反本质主义和反表象主义的,因此在摧毁了认识论传统的“镜式哲学”后,在终结了柏拉图主义、笛卡尔主义、康德主义以及实证主义后,我们或许能从实用主义中为哲学找到新的契机和出路。事实上,罗蒂认为,当代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因为其逐渐趋向实用主义而呈现了合流的趋势,其聚合的结果就是后哲学文化。就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的关系看,分析哲学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奎因、塞拉斯、普特南和戴维森等人那里,已超越实证主义而走向实用主义。就实用主义与大陆哲学的关系看,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人,则沿着尼采的反传统路线,属于罗蒂所谓的“后尼采主义”、“后尼采哲学”。罗蒂认为,尼采和詹姆斯在有关认识和真理的性质问题上共享许多实用主义观点。因此,英美本土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得在实用主义这一主题下,得以聚合起来。但是这个实用主义和经典的实用主义已有所不同。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表现为: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真理观;反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区分;指出研究除了对话的制约外,没有任何别的制约。 第三部分:讨论罗蒂后哲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哲学在后哲学文化中的位置。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其后哲学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无主导、无中心、无根基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反基础主义。在这个后哲学文化中,没有任何一个文化部门可以挑选出来作为文化其他部门的基础和核心。哲学也不再是文化之王,而是一种谈话方式,人类交谈的一种声音。哲学由大写的哲学转为小写的哲学,哲学家不再寻求理智生活中核心的、结构的、支配原则的这种基础主义的东西,而是致力于“理解事物如何关联”,是对时代思想的一种把握。哲学在后哲学文化中应实现从认识论到解释学、从系统哲学到教化哲学、从正常话语到反常话语的三个转向,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起自己的崭新形象。 第四部分:对后哲学文化观的评价。这部分指出后哲学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文化观;后哲学文化给我们的启示,哲学摆脱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融进文化之中,人类交谈的声音当中,起着启迪人心的教化功能和充当文化批评者的角色;在后哲学文化中,作为终极关怀的哲学与作为小写的哲学同时存在,而作为前者的哲学更不会消失。
其他文献
灵性信仰是上个世纪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信仰方式,近年来在中国也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有逐渐扩大之势。国内的灵性信仰,是一种在现代性背景下产生的以灵性、精神性为追求的社会实践活
当代中国,大众在对男性形象进行审美时,形成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都更为复杂的多样化的审美意识。本文结合社会性别建构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以中国当下影视剧中塑造出
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的哲学戏剧《拉克斯》的释读,显现出柏拉图哲学中独特的戏剧色彩,并以此说明,柏拉图如何利用对话的戏剧性特点,服务于他最终的哲学目的。从释读的过程中,我们
该文从情感主义立场的当代危机出发,借鉴了麦金泰尔对这一问题的剖析,阐释了伦理个人主义的情感标准、德性基础从共同体到社会中个人的变迁等原因,表明德性从社会生活的逐渐
真理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论史上,围绕着真理及其本质问题,哲学家们曾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在西方哲学中,影响较大的关于真理本质的理论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