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影响六价铬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缓解对红苋菜毒害的机理研究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Ⅵ)是高毒高污染风险化学元素,当其浓度在土壤中到达一定程度后,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都能产生强烈毒害作用,同时通过食物链或其他途径造成一系列人类健康问题。由于玄武岩成土母质影响,造成雷州半岛砖红壤中铬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其背景值远超广东省和全国水平,且地处热带北缘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瓜果蔬菜、水稻广泛种植,叶类蔬菜对铬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当地农产品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往研究已证实,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能缓解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的毒害,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受到广泛关注。砖红壤是一种强富铁铝化的酸性土壤,在该类土壤和其它类型土壤中Cr(Ⅵ)的环境行为存在差异。但目前,有关有机肥降低砖红壤外源Cr(Ⅵ)污染效果和机理还未明确,对有机肥如何影响外源Cr(Ⅵ)污染砖红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也知之甚少。因此,本文着力比较了有机肥施入外源Cr(Ⅵ)污染砖红壤前后,土壤中Cr(Ⅵ)形态转化、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红苋菜生长状况的变化,深入探讨了相关机理,由此明确有机肥在降低砖红壤外源Cr(Ⅵ)污染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砖红壤中加入Cr(Ⅵ)前期以吸附作用为主,后期有一定量Cr(Ⅵ)还原成Cr(III);施入有机肥后Cr(Ⅵ)还原Cr(III)的效果显著加强。有机肥能促进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中Cr(Ⅵ)的还原。(2)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随外源Cr(Ⅵ)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蔗糖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土壤中水溶态Cr(Ⅵ)浓度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施有机肥后,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蔗糖酶活性则出现先下降后升高的现象。(3)所有处理土壤样品中丰度占主要优势的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菌门相对丰度随外源Cr(Ⅵ)污染加剧而降低,有机肥对样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外源50和150 mg·kg-1Cr(Ⅵ)质量浓度处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有机肥前后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因子与多数菌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Cr(Ⅵ)污染土壤中施有机肥能促进红苋菜生物量增加,使其根长和株高增长,降低对红苋菜生理损害,使红苋菜地上部和地下部铬累积量降低,有效缓解Cr(Ⅵ)对红苋菜的毒害。土壤重金属铬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减少,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则随之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有机肥对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中Cr(Ⅵ)有明显的还原效果;可提高Cr(Ⅵ)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有效缓解Cr(Ⅵ)对农作物的毒害,降低农产品中铬含量。这一结论可为雷州半岛玄武岩母质砖红壤外源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影子银行,概括的说就是能够行使与商业银行类似的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信用转换功能,但不受监管或较少受监管的信用中介结构。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以及在次贷危
依据渠道水力学稳定缓变流理论,以任意断面临界水深计算通式为基础,从梯形与半圆形断面几何特性出发,当临界水深时,以梯形与半圆形的过水面积相等原则,推导出直接求解梯形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