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的近东西向区域性基底复背斜的南翼,属祁吕一贺兰山字型构造前弧的两翼部分。矿床主要赋存于超镁铁质岩中,以其丰富的铜、镍及铂族元素储量而著称于世。前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控岩构造、矿床工程地质等方面,但对矿区构造都未作系统研究,尤其矿区控岩、控矿构造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及构造活动序次未作分析。矿区自元古代形成以来,经历多次构造活动,产生的构造形迹对控岩、控矿具重要影响,只有查明矿区构造分布与演化规律,正确认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才能正确指导找矿工作。
本论文主要目标是要对金川矿区构造做一次专题研究,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在矿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地质构造填图,结合卫片解译、构造地球物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对矿区主要断裂地质特征和隐伏构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对控岩控矿构造、成矿后构造、各期次构造应力场、构造序次划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和认识:
(1)通过构造地质填图,查明并系统分析了矿区主要构造形迹类型、特征、空间分布。
(2)发现斜长角闪岩在空间分布上与超基性岩带分布有密切关系,二者都受控于断裂活动带并且同步产出,经测试和分析认为可将斜长角闪岩做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3)联系区域构造和矿区构造的的演化,结合地史分析与构造应力分析法,对构造形迹进行配套分析,恢复各期次构造活动的应力场,理顺了构造序次。
(4)根据EH-4大地电磁测深解译结果,本人认为原F8断裂才是真止与F1东南端相连的大断裂,而隐伏在戈壁下原F1北西端的断裂是该区的次一级断裂。
(5)指出各类控矿构造和成矿后构造,并研究分析了各类构造对成矿母岩和矿化富集的控制作用。
(6)认为含矿岩体并非是一堵岩墙被断层错开成四段,而是四个独立的岩体在平面上呈左行侧列产出且都向北西向侧伏,为在已知矿区深边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