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口语,或者是书面语,都存在模糊性。从广义上来说,模糊语言指语言中的模糊性。从狭义上来说,模糊语言指具体的模糊词语或表达。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由于特殊的语用和修辞审美需要,模糊语言的使用更为频繁。作为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中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而言,国内相关学者对散文的翻译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国现代散文。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辑)几乎囊括了“五·四运动”以来一大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作品,一直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好评,不仅为中国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故本文的个案研究从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的文本分析展开。翻译美学是一门结合了翻译和美学的新学科,致力于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帮助译者了解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译文。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将语言的意义详细划分为三个结构层级,并且十分重视语境和想象力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视角。按照模糊语言产生的层面,《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划分为四大类:语言层面(数词,模糊限制词,连续客体的词)、修辞层面(明喻,隐喻,拟人,排比)、文化层面(文化负载词,与历史、宗教相关的表达)、审美层面(抽象词,叠词,四字成语)。根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意义可以划分为三个结构层级:本体结构层,社会结构层和功能结构层。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辑和二辑)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模糊语言在三个意义结构层级上的翻译方法,进而探讨翻译美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散文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所带来的启示。研究发现,将语言的意义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再现模糊语言的含义十分有益。同时,对不同意义结构层级上的模糊语言进行再现时,译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此外,在模糊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语境和想象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