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文学的道德观念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学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王朔小说以游戏方式解构伦理道德的背后掩藏着一种经验论的个体性策略,实际上表现了市民阶层的一种功利主义的伦理态度。贾平凹的《废都》描绘了转型期传统士大夫式人文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而士人们道德观念上的迷茫也标志着人们对道德重建的思考重新开始。张承志始终高扬着道德理想主义的大旗。他的《心灵史》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皈依信仰的道德重建之路。在《白鹿原》里,陈忠实试图返回道德本位,以“白鹿精魂”重构民族精神。这样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其他文献
昆德拉的几乎所有的小说文本中,镜子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频繁出现,为他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提供契机.因此该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对昆德拉的小说文本进行
该文欲以易卜生剧作之中心主题为切入点,结合对几部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其剧本中所蕴涵的现代性特征,为我们当下关于易卜生创作之现代性的研究呐喊助威.论文分为四
死亡在鲁迅和海明威的创作题材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对生存与死亡的审美阐释折射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对生与死的悖论思考闪耀着他们对生命本体和生存世界的
作为诗僧,惠洪的诗学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能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诗歌,这既不同于唐僧齐己的一味追求淡雅静幽,也不似寒山、拾得、王梵志那样纯用白话口语来写一些类似打油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