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谢朓诗歌在中唐大历时期的接受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o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齐梁陈四代,统称为南朝,南朝与魏晋时期相比,政治格局,精神文化趋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南朝诗歌中少有豪气磅礴、雄心豪迈的作品,而闲愁、闺怨、别绪、羁思、艳情等种种深思而纤巧的感受成为吟咏情怀的主体。随着南朝诗歌中对臼常生活中各种感触诗意化的普遍抒写,就出现了“声色大开”的局面。正是在“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诗歌创作中,南朝诗人耗费心力地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山水形象的“声色”,以不同的方式开拓对于山水的新感受,并不断探求表现山水“声色”的审美内涵的表现手法,吸取很多自然的意象进入表现这些“声色”的诗歌。永明体诗人沈约、谢脁、王融等人的创作可以看出,山水逐渐从大谢的“寓目辄书”,曲尽其情过渡到唐人的情境浑融、含蓄蕴藉的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谢脁是占有极重的份量的诗人。如果把山水诗的发展历程看做一个历程,谢脁是极重的一环,本文所要着眼的就是这个历程中,对于唐时期对于谢脁的接受,特别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的大历诗风对于谢脁的接受。大历诗人不同于盛唐诗人,诗歌表现也比较狭窄,除了那些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歌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范。中唐时期大历诗人的创作,即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的诗歌风貌。大历诗人的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就使大历诗歌创作由盛唐时期的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艺术表现上他们以谢脁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致雕琢,精致工整。但是他们对于谢脁诗歌的接受,并不仅仅表现在格律辞藻方面,大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倾向,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于政治,而是寄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这就要研究其接受心境。而这个接受心境就是大历诗人和谢脁形成共鸣的共振频率。近来,人们对于谢脁诗歌的研究从艺术表现到诗歌思想内容,再到其诗歌分类研究,如咏物诗,乐府诗,山水诗等等分门别类,成果颇丰,但是1980年以来至今2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于其接受的研究成果却显单薄,从研究成果的历时性上来说,还显得单薄而缺少延续性。打算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借阅研究方面的相关书籍。限于图书馆资料十分有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来自苏大、曲师大等图书馆和论文库,另外的途径就是网上购书籍、下载资料等,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类和研究论文类,在这些资料中获得与研究相关的资料或信息后,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进而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及频繁的文化交流,以美国科幻电影为代表的未来主义价值观风靡全球,科幻小说翻译也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如何在翻译中体现科幻小说的特征从而使其区别于一般通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加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5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扩心病患者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
<正>微波炉是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电产品,它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只注重了它的快捷性,其危害往往被忽视。那么,长期使用微
穆旦诗歌近二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得到越来越多的赞颂。自接触到穆旦诗歌开始,本论文作者十来年如一日地喜爱它,并一直关注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穆旦诗歌研究文献。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不能适应当今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当前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目的探讨藻酸双脂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
欣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庆40周年之际,社里来电话,让我写点东西,为他们的社庆添点喜气。一则,盛情难却;二则,凭我与胡明琇社长、黎雪社长、金国华社长、傅梅社长接触,对江苏科
学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防与管理能力,实现气象风险灾害的"早发现,早分析,早预警,早处置"。基于时空地理信息云服务、三维GIS等技术搭建了"多灾种风险研判GIS云",
开展农村电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农村电商人才匮乏是农村电商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入手,构建了基于高职院校、电商企业和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