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避孕是妇女避孕史上的里程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甾体激素类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OCs),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口服避孕药含有雌激素,存在导致血栓性疾病、激素依赖性肿瘤及体重增加等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使用;而单纯孕激素类避孕药又由于存在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月经周期控制欠佳等缺点,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开发和研制新一代口服避孕药,避免和减少上述的这些不良反应迫在眉睫。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强效的抗孕激素受体和抗糖皮质激素受体特性的合成19-去甲睾酮衍生物,自其合成以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妇产科学、肿瘤学、免疫学及内分泌学等。目前,米非司酮也是一种在无保护性生活之后、高效的紧急避孕方法,并且已经有研究认为其有潜力成为新型的、副作用极少的长期口服避孕药;研究已经表明米非司酮并不直接对胚胎产生不利影响,但可通过作用于内膜来防止胚胎种植而又不影响排卵,从而实现"内膜避孕"。但是,米非司酮避孕的确切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巨噬细胞是可塑性最强的免疫细胞,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并且可以根据它们所处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功能。由于在人类的子宫内膜中几乎没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就成为了最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子宫巨噬细胞可能在胚胎成功植入所需的几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子宫内膜的重塑、相邻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滋养细胞侵袭和胎儿-母体免疫耐受的调节等。深入认识和探索米非司酮确切的避孕机理可能为新型避孕药的开发和研制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子官巨噬细胞在基础状态下为M2型巨噬细胞目的:明确子宫巨噬细胞在基础状态下的活化表型。方法:从早孕期妇女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分别诱导分化成经典活化(M1)型巨噬细胞及替代活化(M2)型巨噬细胞;同时从早孕期蜕膜组织分离、培养得到高纯度的子宫巨噬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巨噬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巨噬细胞的CD14+表面标记。采用ELISA检测子宫巨噬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IL-12p70、IL-23、IL-p40及IL-10的表达水平,将其分别与M1型巨噬细胞及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相应的细胞因子相比较。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成功分离到了高纯度的子宫巨噬细胞(90%以上);与M1型巨噬细胞相比,子官巨噬细胞分泌的抗炎因子IL-10水平明显更高,表达的促炎因子IL-12p70、IL-23和IL-p40水平明显低下,而子宫巨噬细胞与M2巨噬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相似,即高IL-10水平和低IL-12p70,IL-23和IL-p40水平。结论:子宫巨噬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呈现M2表型,这可能有利于胚胎种植及妊娠的发展。第二部分米非司酮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作用促进M1型巨噬细胞活化目的:明确米非司酮对子宫巨噬细胞活化的作用及途径。方法:将体外分选到的高纯度子宫巨噬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米非司酮+孕酮、米非司酮+地塞米松进行处理。采用ELISA检测米非司酮、米非司酮+孕酮、米非司酮+地塞米松对子官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采用MTT检测米非司酮对子宫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与未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相比,经低剂量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产生的IL-12p70、IL-23和IL-p40明显增加,而IL-10的表达水平却明显降低;并且与经65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相比,经200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明显产生更多的IL-12p70、IL-23和IL-12p40,而抑制IL-10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经低剂量米非司酮处理的巨噬细胞与未经处理的巨噬细胞之间的细胞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与经200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巨噬细胞相比,孕酮对200nmol/L米非司酮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高IL-12p70、IL-23、IL-p40表达没有影响,而且不影响200nmol/L米非司酮对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抑制。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200nmol/L米非司酮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IL-12p70、IL-23和IL-12p40的表达水平,同时能逆转200nmol/L米非司酮对巨噬细胞IL-10表达的抑制。结论:米非司酮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作用促进子宫巨噬细胞从M2型向M1型转化,从而有可能增强Th1免疫应答而抑制Th2免疫应答,最终导致胚胎植入失败,这可能是其避孕机理之一。第三部分米非司酮通过激活TAK1促进M1型巨噬细胞活化目的:明确米非司酮对子宫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将体外分选到的高纯度子宫巨噬细胞采用200 nmol/L米非司酮、200 nmol/L米非司酮和6umol/L地塞米松进行处理。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Fκβ、p38 MAPK、ERK、JNK及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NFκβ、p38MAPK及TAK1特异性抑制剂JSH-23、SB203580及5Z-7-oxozeaenol检测其对米非司酮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经200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Iκβα的磷酸化明显增加,6umol/L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这一作用。与抑制米非司酮介导Iκβα磷酸化一致,地塞米松也能抑制米非司酮介导的Iκβa降解。另外,地塞米松抑制了米非司酮介导的磷酸化p65的细胞内核转位。经200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p38 MAPK的磷酸化明显增加,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这一作用。JSH-23能明显抑制米非司酮诱导的IL-12p70、IL-23和IL-12p40的表达水平,但是JSH-23并不能增加IL-10的表达水平。SB203580抑制p38MAPK激活后对米非司酮诱导的经典巨噬细胞活化没有影响。经200nmol/L米非司酮处理的子宫巨噬细胞TAK1的磷酸化明显增加,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这一作用。5Z-7-oxozeaenol能明显抑制米非司酮诱导的NFκβ活化,并且明显抑制IL-12p70、IL-23和IL-12p40的产生,同时能明显增加IL-10的表达水平。结论:米非司酮通过激活TAK1将子宫巨噬细胞从M2型转向M1型,可能导致胚胎种植失败,从而达到避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