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开阳地区白马洞(504)铀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黔中隆起”南部,区域上处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矿区断层发育,矿体主要产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黄、黄色含绢云母砂质页岩、钙质页岩、深灰色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的黑色岩系地层中。热液蚀变发育、种类繁多、叠加复杂,铀成矿与热液蚀变关系密切。因此对该矿区热液蚀变的深入研究,对于矿床成因的探究以及后续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镜下岩矿鉴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质量平衡迁移计算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矿床热液蚀变类型、蚀变岩石及矿物特征、蚀变带剖面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规律,分析了热液蚀变在铀成矿中起到的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白马洞铀矿床围岩蚀变十分发育,存在多阶段性,叠加作用复杂。主要以该矿区特有的黑色蚀变为主、红色蚀变、硅化、方解石化分布较为广泛,重晶石化、黄铁矿化也有分布。蚀变在垂向上呈现“上酸下碱”的分带现象。(2)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了铀成矿与Al2O3、TFe、SO3正相关,与MgO、CaO负相关,黑色蚀变岩中U富集最为明显,这可能与黏土矿物、黄铁矿等“聚铀剂”以及赤铁矿化关系密切;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U的富集明显与As、Sb、Mo、Tl正相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说明围岩与蚀变矿体都具有相似的右倾配分模式,表明可能具有同源性;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本区成矿流体可能与地壳深部热液流体有关。(3)对蚀变带剖面进行元素质量平衡迁移计算,通过Isocon图解分析法得出:铀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成正比,黑色蚀变岩与红色蚀变岩U元素的迁入最为明显;在热液蚀变的过程中,明显迁入的元素有U、SiO2、Pb、Ge、Cr,明显迁出的元素有MgO、CaO、Mn、Li、Ba、Co、Sr、Ga、Sc、V、Ni、REE等;U的迁移规律与Pb正相关,与MgO、CaO、Mn等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及HREE的迁出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4)热液蚀变在成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贯穿成矿过程大部分时期。特别是在矿质沉淀到表生氧化期间,为铀成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黑色蚀变与红色蚀变对找矿有重要指示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