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脾虚湿蕴性慢性湿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火针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从临床和理论两大方面去探讨火针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机制和优势。方法以66个符合试验病例纳入标准的病人作为实验主体,按简明统计分析(JMTJFX)得出的随机数字表顺序编入治疗组(火针组)与对照组(西药组),各组33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按照规范操作指示点刺湿疹皮损部位、至阳穴及双侧脾俞穴,每4天进行一次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卤米松软膏治疗量外涂皮损处,2次/天,21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次后、以及治疗6次后记录观察相关指标所得的数据,共记录3次,按EASI评分表评估皮损情况以观察疗效,并评估两组伴随症状(大便、胃纳问题)的改善情况,组内、组间对比,并用统计软件SPSS18.0综合分析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治疗组共收集完整病例32个,脱落1例,其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介乎18至60岁,病程介乎6个月到20个月;对照组共收集31个完整病例,脱落2例,女性患者占其中的18例,男性患者13例,岁数介乎16至60岁,病程从6到19个月不等。经秩和检验,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EASI分值介乎0.8至25.85,对照组治疗前ESAI分值介乎1.5到28.5。经检验得知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对比:治疗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的EASI对比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前和6次治疗后、2次治疗后与6次治疗后对比均用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均小于0.05,结合2次与治疗前、6次与治疗前的分差(P=0.00),表明治疗组2次和6次治疗后均有效果且治疗组的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而明显增强。对照组: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和6次治疗后对比,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分差表明有一定疗效;但2次治疗后和6次治疗后对比,P>0.05,表明2次和6次治疗后对照组的效果不明显,结合分差(P=0.643),表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增加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应明显减弱。组间对比:2次治疗后,对两组EASI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积分值各段所占人数、EASI分差均作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合分差分析,说明短期内两组疗效有一定差异,对照组短期疗效较治疗组好。6次治疗后,两组EASI指数、EASI分差、两组积分值各段所占人数作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合6次治疗后所得EASI值分差分析,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的长期疗效有较大优胜势。另外,在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在治疗2次后,总体有效率以56.62%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6次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以较大幅度(45.84%)低于治疗组。2次及6次治疗后,两组的主要伴随症状疗效评分经秩和检验后得知P值均小于0.05,结合均值,充分表明火针在改善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患者相关体质上明显优于西药外用。结论火针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的长期疗效以及对患者脾虚湿蕴型体质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和推广性,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