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北方儒学在楚国的发展情况,若仅从传世文献中进行考察则所获有限,但随着近年大量儒简在楚地的先后出土,使得对楚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线索进行史的勾勒成为可能。首先要理清儒家思想在楚国传播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此外还要对孔子时期、七十子及其后学时期活跃在楚地的儒家各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进行分析。第一章为孔子与楚国的关系。首先对孔子游楚的时间及行迹问题进行考证。认为孔子确曾有"游楚"的经历,其离开楚国的时间为鲁哀公九年,《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有误。孔子经历过陈蔡之厄,也确曾受到楚昭王的征召,楚昭王卒后,孔子先居九夷之地与老莱子有过交往,后返回楚国时又与白公在居巢有过对谈,还在都地会见过楚惠王,最后从叶县离开楚国。第二节对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考辨,分析指出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内容是易学,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学术语境下孔子并未将老子视作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第三、四节内容为孔子与叶公、白公及其他楚人的交往考。第二章主要考察七十子及其后学在楚国传播儒学的具体情况。分析表明,韩非《显学篇》中提出的"儒分为八"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八家学派均有在楚国传播儒学的经历。"儒分为八"其实是韩非站在楚国的学术视野下对当时儒学发展情况进行观照的。第三章为吴起与儒家典籍的南传。首先对吴起进入楚国的时间进行了重新考索,结论表明吴起在被射杀前,其在楚国有从容的时间传授儒家典籍。吴起及其后学主要在楚国传播《左传》学。吴起入楚是《左传》学在楚国传播的开始,之后吴起之子吴期在楚国最终编定《左传》。《左氏微》、《铎氏微》、《春秋事语》这些吴起后学的著作都是《左传》学在楚国传播的具体表现。第四章为儒家《易》学在楚地的传播。第一节为馯臂子弓其人考,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称颂的"子弓"就是馯臂子弓,而非仲弓。第二节首先认定帛书《易传》的学派归属为儒家传本,随后对楚国儒家易学的思想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五章为儒家《诗》学在楚国的发展。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两方面全面勾稽在楚地传播的儒家《诗》学内容;对《孔子诗论》的作者问题及类序问题作了尽可能的推断;最后分析《孔子诗论》对《荀子》、《新语》文本中《诗》学思想的影响。第六章为楚国儒家六艺学与屈原儒家思想研究。重点分析了出土楚简中的《书》学、《礼》学、《乐》学等六艺学的内容;屈原儒家思想的来源既非郭沫若所说的陈良,也不是楚国本土曾汲取儒家思想的文子学派,而是来自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