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其病理分型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而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更高,对化疗比较敏感,但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及复发。同时不同的病理类型肺癌治疗及预后也完全不一样。肿瘤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的主要考虑因素。确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是NSCLC分期的关键步骤,因此有效诊断淋巴结转移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18F-FDG PET/CT作为目前肿瘤分期、原发病灶性质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既可以有效显示肿瘤相关解剖学结构,又可以显示肿瘤病灶摄取葡萄糖代谢活性,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本文整理分析了术前首诊行PET/CT检查,术后手术病理确诊原发灶NSCLC的患者57例,总结18F-FDG PET/CT及血清学指标CEA、病理检测指标Ki-67对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意义评价,试图找到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及CEA、Ki-67指标对鉴别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清远市人民医院,均经胸腔镜辅助手术对原发灶切除及纵膈、肺门-叶间淋巴结清扫,术前经PET/CT检查,且有完整病理随访结果的NSCLC患者57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清学CEA肿瘤指标及术后原发肿瘤病灶病理检测Ki-67指标。对患者图像展开定量分析,测量肿瘤原发灶长径、SUVmax值、SUVmax/CT值。同时测量纵隔淋巴结的长短径、SUVmax、CT值、SUVmax/CT值以及SUVratio参数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间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原发灶长径、原发灶SUVmax值、原发灶CT值、原发灶SUVmax/CT值、血清学指标CEA和病理检测Ki-67指标。以及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长径/短径、SUVmax、CT值、SUVmax/CT值、SUVratio参数指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诊断原发灶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以及针对单个纵隔淋巴结判断是否转移的阈值,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测出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患者间比较结果显示,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的性别(男女)、年龄、病理类型、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的原发灶长径SUVmax、SUVmax/CT值、血清学CEA和病理检测Ki-67指标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原发灶长径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1.8,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CI:0.608~0.848,P<0.05)。原发灶SUVmax、SUVmax/CT值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SUVmax最佳阈值分别为7.6和0.18,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95%CI:0.578~0.825,P<0.05)和0.717(95%CI:0.582~0.828,P<0.05)。血清学指标CEA、病理检测Ki-67指标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和20,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8(95%CI:0.552~0.805,P<0.05)和0.667(95%CI:0.530~0.786,P<0.05)。对于所有患者原发灶确诊为NSCLC患者,手术切除并全部获得病理的淋巴结,都通过手术分区指导在PET/CT诊断图像中的淋巴结共250枚,其中转移108枚。转移纵隔淋巴结与非转移纵隔淋巴结长短和CT值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转移组纵膈淋巴结的SUVmax、SUVmax/CT值、SUVratio均高于非转移纵隔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则低于非转移纵隔淋巴结(均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淋巴结长径/短径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60(95%CI:0.496~0.622,P=0.097)。淋巴结SUVmax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最佳阈值为2.68,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83(95%CI:0.958~0.995,P<0.05),淋巴结SUVratio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0.22,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671(95%CI:0.609~0.729,P<0.05)。结论1.原发灶长径、SUVmax、SUVmax/CT值,以及血清CEA可提示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利于临床诊断。2.对于NSCLC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淋巴结SUVmax、SUVmax/CT值、SUVratio是用于判断单颗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考虑因素。3.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鉴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有重要临床意义,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