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ApertureRadarInterferometry,InSAR)应用中的相位解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InSAR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经相干处理,它把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中的相位信息提取出来,提取目标点的三维信息。相位解缠是InSAR数据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步骤,也是主要的误差来源。能否准确地进行相位解缠处理,直接影响着InSAR技术的广泛应用。
论文的主要工作为:
1.从干涉理论出发,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对干涉测量成像的基本几何关系进行了推导,对引起干涉数据相位去相干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2.在深入分析枝切法(Branch-Cut)相位解缠的处理流程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枝切线连接图的生成过程的改进方案,并添加了去冗余处理。对真实InSAR数据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有效降低枝切线总长度,并且在避免出现独立的解缠区块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3.研究了用网络流理论进行相位解缠的原理。对基于统计费用的网络流相位解缠算法进行了研究,导出了网络流费用函数并实现了该算法。利用真实InSAR数据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这一算法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解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