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冷凝传热是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过程。强化冷凝传热,可实现冷凝器小型化,降低海水淡化系统的投资成本;强化冷凝传热,可降低热功转化系统的冷端参数,有助于提升能源转换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需求。现有的强化冷凝传热技术主要沿用单相传热强化思路,包括管内扩展受热面、管内插入物等。本课题组提出了流型调控,即“相分离”的思想,在冷凝管内悬空插入丝网膜管,开发了一种新型相分离冷凝器。前期研究主要针对ORC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变传热装置及多尺度协同性及构造(项目编号:51436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凝传热是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过程。强化冷凝传热,可实现冷凝器小型化,降低海水淡化系统的投资成本;强化冷凝传热,可降低热功转化系统的冷端参数,有助于提升能源转换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需求。现有的强化冷凝传热技术主要沿用单相传热强化思路,包括管内扩展受热面、管内插入物等。本课题组提出了流型调控,即“相分离”的思想,在冷凝管内悬空插入丝网膜管,开发了一种新型相分离冷凝器。前期研究主要针对ORC系统有机工质冷凝传热的强化,开展了常压及中高压下水平管内的可视化及冷凝传热实验,验证了丝网膜管对汽液两相流的调控作用及传热性能的强化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火电厂热力机组的冷凝系统,在真空状态下对竖直管内水蒸汽的冷凝进行了研究,不仅探讨了丝网管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还关注了丝网管对汽液两相流动阻力及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在竖直光管内进行了水蒸汽的冷凝换热实验,管内径为14.83 mm,管长为1000 mm。为契合火电厂凝汽器设备的优化发展,本实验工况选取:实验段入口压力Pin=7~25 kPa,对应饱和温度Tin=40~65℃,蒸汽质量流速G=5~20 kg/m2s,实验段入口干度xin=0.5~0.8,冷却水质量流量mc=50~300 kg/h。根据换热管内汽液两相流流动形态可将实验工况划分为两类:以弹状流型为主的液泛工况和以环状流型为主的环状流工况。液泛工况下,换热管内汽液两相在界面剪切力、摩擦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液泛,流动不稳定,实验段入口温度、管壁面温度发生周期性波动,导致传热恶化,压降增加;环状流工况下,换热管内温度分布均匀,传热系数随着蒸汽质量流速及入口干度的增加而增大。为了改善管内冷凝传热性能,在竖直管内插入三种不同结构参数的不锈钢丝网管,表面孔径分别为15 μm、200 μm、350 μm,其中,插入孔径200 μm的丝网管,传热及压降综合性能最佳。换热管内的流动区域被分成两部分:丝网管与管壁面间的环隙区、丝网管内部的核心区,调控了换热管内汽液两相流的分布。液泛工况下,由于丝网管表面微孔结构毛细力,冷凝过程中的汽弹被挤入环隙区流动,使环隙区空隙率增加,壁面液膜减薄。通过可视化实验观察到,当长汽弹流过丝网管时,由于丝网管内外存在压差,在丝网管入口处汽弹会发生断裂,汽弹周围的液膜被更多地吸入核心区,避免了在换热管内积聚而压迫汽弹改变流向,液泛得以消除。液泛工况下内插丝网管相分离管具有以下效果:(1)抑制了液泛的发生,温度波动最大减小了 79.17%;(2)强化了蒸汽冷凝传热效果,最大强化效果可达7.47倍;(3)降低了管内汽液两相流的摩擦压降,最大降低48%。环状流工况下,丝网微孔对液体的“吸引”作用,将环隙区冷凝液吸入核心区,减薄了管壁面液膜,强化了冷凝传热,最大强化效果达1.77倍;由于插入物减小了管内汽液两相流通面积,摩擦压降增加,综合考虑,传热压降综合因子PEC>1,表明环状流在插入丝网管的相分离管中传热性能得到了改善。本文证实了丝网管对竖直管内弹状流型和环状流型的调控效果,解决了汽液相变传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传热性能需提升、两相流动阻力大、两相流流动不稳定性,提高了冷凝传热设备的能源转换率,对实际工业应用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提出,快堆因其固有的安全性、可增殖的核燃料以及可嬗变核废物中的长寿命核素的优点在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新型快堆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在已有的快堆三维六角形节块法程序HEXA3D的基础上,首先针对径向泄漏项缺失问题,进行了轴向通量高阶拟合改进,将扩散计算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在HEXA3D的三维六分之一堆芯建模的基础上补充了三维全堆建模功能,将程序的
为了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概念被提出并被视为未来人类社会的主要用能形式。因此,需要根据IES的特点,提出适用于IES的状态估计方法,为IES的能量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实现对于IES的精准预测、决策和控制。本文分别对于IES集中式静态状态估计(Static State Estimation,S
稻壳是一种国内外产量均很大的农业加工废弃物,它的燃烧利用对于我国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稻壳灰的主要组分为无定形氧化硅,高达90%以上(以SiO2计),这使稻壳灰可作为硅基添加剂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在能源动力领域,硅基添加剂是研究防治准东煤等高碱燃料结渣沾污的一种主要添加剂。而稻壳灰的理化特性决定其作为添加剂的功效,与制取的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的密切相关。为了理解快速加热制
在钠冷快堆中,各燃料组件中不同燃料棒棒束的发热量存在差异且冷却剂的流量分配不均匀,这导致了不同燃料组件中冷却剂温度不同。当冷却剂流出燃料组件后,不同温度的冷却剂在堆芯出口位置便会发生交混从而产生温度振荡现象。伴随着冷却剂向上流动,温度振荡便会传递到中心测量柱下封头区域。长期处于温度振荡的影响下,中心测量柱及堆内构件可能会发生热疲劳与热老化,进而影响到反应堆的安全性能。因此,开展钠冷快堆中冷却剂温度
随着环境问题的显现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人们逐渐重视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已经进入了从以燃煤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时代向清洁可再生能源时代的过渡阶段。在当前阶段,一方面需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清洁转化,另一方面需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太阳能-煤热化学技术完美地结合了两方面的需求,是过渡阶段优秀的能源利用方案。促进太阳能-煤热化学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太阳
一台一回路泵停运是双环路池式钠冷快堆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初因事件。在该事件的影响下,两个环路中的两台泵会进行不对称的惰转,且故障泵惰转结束后会发生特殊的返流现象。在一台泵停运的同时,可能伴随发生失去厂外电等不同的叠加工况。堆内特殊的流动特性以及复杂的叠加工况使得一回路钠池内出现特殊的三维非对称热工水力特性,进而导致堆内构件出现过大的温度梯度,以及由此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因此明确该复杂的瞬态热工水力分布
生物质具有低硫、低氮、高挥发分、碳中性等优点,其作为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生物质能量密度低、可磨性差、吸水性强等缺点限制了它作为动力燃料的使用。烘焙是一种提高生物质燃料品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干式加压烘焙及湿式加压烘焙由于所需烘焙温度较低,烘焙后的生物质具有优良的燃料品质,成为了研究新热点。本文针对干式加压烘焙,分别在相同烘焙温度和相同质量收率下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积极有序发展核能是当前中国的一项国策。为了保障核能安全,需要对反应堆堆芯在各种工况下进行热工安全分析,满足设计准则。快堆子通道分析程序是开展上述分析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压水堆子通道程序相对成熟,由于钠冷快堆堆芯燃料组件的布置方式及冷却剂物性与压水堆差别较大,钠冷快堆的子通道程序需要进行专门的研发。国内外针对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堆芯,开发了一系列的
基于CaCO3/CaO循环的热化学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储能材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易于实现、反应产物易于储存且与聚光太阳能发电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太阳能储能技术。但钙基吸收剂的活性降低的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各种不同天然钙基材料以及混合钙基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储热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对CSP-CaL集成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钙基材料储热性能的研究大多在
能源是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但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加,导致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各国为应对能源短缺危机,解决化石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进行新技术推广。其中,电动汽车和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表,其优势得到了普遍认可,推广应用备受关注。但已有研究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