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虚拟自我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l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微信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由于微信以熟人社交为主的特点,微信朋友圈形成了以现实社交为基础的网络社交空间,朋友圈虚拟空间的产生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来往更加紧密,在朋友圈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虚拟自我是自我借助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互动的存在方式,自我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了重构和异化,引发了虚拟空间中的道德失范以及现实社会中的情感缺失与自我分裂。但是,虚拟自我的出现,为自我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方式,也为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联系。朋友圈中虚拟自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的辩证发展。通过解释微信朋友圈的构成,解析微信朋友圈虚拟空间的构建,分析微信朋友圈中互动行为的划分以及微信朋友圈引发的部分问题:虚拟社交的沉溺、现实社交的割裂、谣言的传播与不良价值观的滋长;借助霍耐特承认理论中自我意识方面理论、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与米德自我理论,构建虚拟自我的概念,解析虚拟自我的两个对象:虚拟主我与虚拟客我,及其在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了解虚拟自我在不同的互动行为中由虚拟主客我引发的发展机制;通过继承了黑格尔与米德部分理论的霍耐特承认理论分析朋友圈中虚拟主客我之间、虚拟自我之间、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围绕“承认与斗争”的互动关系,理清自我的发展逻辑是“为了承认而斗争”的关系;展现微信朋友圈对虚拟自我的强化作用,以及虚拟自我对人性的丰富;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发展提出内在、社交态度与外在环境三方面的建议:改善虚拟主体意识,要保证真诚的社交态度,要为主体划定正确的行为规范。微信朋友圈中虚拟自我的研究能够为未来虚拟空间中自我的发展提供借鉴。虚拟自我的基石是现实自我。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虚拟自我得以在虚拟空间内构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淡化了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关性,从而使虚拟自我在网络空间中不受节制的活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空间转移到了众多社交软件中,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替变得频繁;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拟真的虚拟环境、虚拟感知,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进行融合,虚拟空间发展的未来不可小觑。
其他文献
依据我国2003—2016年间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伊斯拉姆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规模、结构、效率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均存在明显的
摘 要:本文拟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在DSGE模型中的缺乏耐心家庭和住房开发企业两个部门中引入信贷约束考虑金融摩擦,以研究金融加速器对住房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贷款价值比的降低能使货币政策很好地达到稳定住房价格泡沫的目标,从而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2)贷款价值比的降低会使外生冲击对住房市场的财富效应影响更显著,从而能有效防范经济硬着陆风险。(3)金融加速器的引入使房价
人防工程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震作用下地下人防结构并不安全,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的破坏,其抗震性能和抗震措施已成为众所关心
院内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院内感染中的常见感染,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本文旨在对其病因、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国家图书馆在标准文献著录方式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题名项、责任说明项、标准号、标准发布及实施日期的著录上。编目人员应结合标准文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