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结构不断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平均化状况被利益差别所取代——改革与发展在给公众普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公众之间的利益差距,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虽然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成因各异,但都无不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紧密相联,它们对社会稳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因下岗失业而造成的低收入阶层生活压力增大;还是因腐败而造成的干群关系紧张;因价值冲突而导致的社会风气下降,等等,都会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正确处理当前的社会矛盾,积极寻求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法与措施,是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社会稳定机制。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主要阐述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概念,揭示了社会冲突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不稳定现象。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阐述了1978-1984年,1984-1992年、1992-2000年及2000年以后四个阶段我国社会不稳定现象,并总结出各阶段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分析社会不稳定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分别从成果分配不公、政府公信力缺失和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滞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改革成果分配不公平导致的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政策错误和能力不足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第四部分提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只有依靠政党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之下,以改革和发展为手段推进社会稳定的进程;从宏观上发挥政府的作用,防止群体事件发生;以思想建设为武器,建设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从制度上确保社会稳定。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邓小平、江泽民的领导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的朱镕基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国有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较之于前二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总体形势开始由全球性冷战向区域性缓和发展。缘于国际国内情况的变化,中苏两国一改初期的友好关系,由兄弟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反腐倡廉的任务,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权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选课制的推行,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社区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公寓开始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