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出口创汇、促进创新等诸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融资难的瓶颈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抵押物不足、财务透明度差等问题,“麦克米伦缺口”在我国当今普遍地存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促进社会总体福利帕累托改进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不断地累积到信用担保机构身上。本文首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缓解“信贷配给”的途径一引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然后着重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成因及控制办法进行了研究。从外部看,信用担保机构引入后,银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转化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信用担保机构授保前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问题同样存在,与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前相比,这些问题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从内部看,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违背股东的意志,选择高风险的项目从事担保实践。在对风险成因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之后,就其化解办法,文章提出,外部风险识别上担保机构可利用担保费率较灵活的优势,采用具有弹性的契约组合,筛选企业风险类型,风险分散方面可采取强化银信合作风险共担、构建再担保体系等措施;内部则应协调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关系,可适当采用经理人持股的方式,使其利益趋于一致。随后本文对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代偿率、损失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认为其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时间短,业务量较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其二,目前中小企业利润水平尚可以承受非市场化的贷款利率与担保费用等财务成本,违约成本较大。针对目前担保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银信风险分担比例高、再担保缺位、内控不严等,本文在最后也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观点:1、在信用担保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不能单纯地利用担保费率、反担保措施价值的变化来达到市场出清的效果,片面的提高担保费率或反担保措施价值会加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2、不同风险类型的企业,其担保费率对反担保措施价值的边际替代率不同。中小企业项目平均成功概率与担保费率对反担保措施价值的边际替代率反向变动。3、银行要求企业提高承保比例会降低中小企业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增大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4、再担保机制的引入能够提升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承保比例,扩大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供给量,并且可转移部分风险。在再担保体制中,政府的补偿率决定着再担保的规模。5、担保机构内部,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经理人努力程度下降,且信用担保机构的平均代偿率越低,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越容易发生本文主要的特色与贡献主要在以下方面:内容上,本文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入手,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对其风险成因与控制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建议。研究方法上,着重运用期望效用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对信用担保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信用担保机构微观分析为基础,辅以宏观行业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问题。但本人能力与水平有限,并且囿于我国信用担保行业代偿、损失情况的详细数据获取困难,未能做出较深层次的计量分析,存在政策建议不能很好印证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