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结构的调整,通过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与需求侧的平衡。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优的情形,不能有效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养老供给主体改革必须着重供给侧方面的改革。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主体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和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侧改革旨在引导供给结构的调整,通过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与需求侧的平衡。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优的情形,不能有效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养老供给主体改革必须着重供给侧方面的改革。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主体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启示我们,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然而,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出发,这就需要依据各养老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对症下药”。本文以W市H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通过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情况调查,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日间照料中心内的人力资源、资金、创新服务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其服务生产和递送能力。通过对H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内容的需求调查,结合老年人、子女、社区等关联主体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评价,在供需均衡的视角下,讨论了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供给方面的困境和原因。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日间照料中心内部问题,包括服务资源的缺乏、经营能力的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的短缺等;二是日间照料中心外部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政府政策体系不健全、社区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支持体系有缺失、监管举措不到位等。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日间照料中心供给侧改革,具体需从如下三方面着手:加快日间照料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政府引导和支持举措,加强养老服务生产与递送能力建设。
其他文献
城镇化的推进导致了住房问题的加剧,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住房价格在各界的关注度从未下降。住房的市场价格不仅受供求、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建筑面积、建造年代、交通区位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是研究微观因素影响住房价格的常见模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住房价格稳中缓慢增长,二手房市场趋于理性,相比新建住房市场,二手房市场能真正反映
中国水土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在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生产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优化农田灌溉用水配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突破水资源瓶颈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约束。 本文以新郑市为项目区,对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受降
宝丰县作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县城,矿产资源丰富,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城乡建设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不断地侵占生态保护空间,三类空间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城乡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但区位条件差、地形复杂、土层薄、坡度大等自然限制因素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基于以上土地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国有土地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地区正在积极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试点探索。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遥感信息技术辅以野外调查等技术方法,结合新郑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环境质最及经济社会等数据,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新郑市农村区域构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耕地质量的调查和评价是耕地保护与管理的主要手段。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当前的农用地分等和定级体系已不能很好的服务国家对耕地统一管理的需要。为了实现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本研究依据现有的《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结合国内外耕地质量研究的成果,提出利用两级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定级。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探索两级修正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社会救助工作主要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需要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职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日趋系统化、复杂化,且救助对象、救助项目、救助区域等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已无法独立承担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部责任。因此,需要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服务生产与供给方面的优势。 社会救助工作在行为主体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在运行机制
大学生贫困助学主要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层面对于寒门学子进行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旨在帮助贫困学子更好的接受高等教育,解决其后顾之忧。但在现实状况下,大学生贫困主体在政策资助体系下出现的“等靠要”等福利依赖思想及行为日益凸显,成为了贫困生群体中的不和谐现象。本文主要以实证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处理阐述了大学生贫困助学福利依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讨论了导致大学生贫困助学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途径,公益创投越来越被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公益创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救助领域中,成为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募集社会救助资源、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的重要举措。 从实践上看,我国社会救助实践在救助理念、手段、对象审核、资源分配、管理体制、参与主体等方面,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公益创投在健全社会救助发现机制、完善社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情形越来越多。委托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机制生产与递送社会救助服务,有助于政府的改革,有助于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多层次、高质量发展。但不能忽视,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是存在一些风险要素的。规避这些风险要素,保障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确保社会救助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必然要引入合适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第三方评估因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救助相关的领域。各地政府救助部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向困难群众,以民政部门为核心单位,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的救助服务模式建设,为救助对象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救助服务。 本文通过整理安徽省各地民政部门“互联网+社会救助”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案例研究,分别从救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