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于2011年布设,研究了3种(二年刈割一次、一年刈割一次、每年刈割50米留存10米)刈割制度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引入生态模型来分析植物物种多度格局;运用幂函数法则探究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一年刈割一次导致大针茅草原物种减少,耐刈割性差和株高较高的物种(例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乳白花黄芪(Astragalus galactites)、草麻黄(Ephedra sinica))的重要值减少,而耐刈性强和低矮的物种(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虫实(Corispermum hyssopifolium))的重要值增加,但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变化。群落的高度和盖度无显著变化(P>0.05);刈割使得群落密度显著增加(P<0.05);连年刈割方式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和二年一次刈割区(P<0.05);刈割显著增加了群落的α多样性(P<0.05)。二年刈割一次方式较为合理。2.重叠生态位模型能较好的拟合不同刈割处理和对照区的物种多度格局,短期刈割未改变物种的多度格局。3.大针茅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的空间异质性高于随机分布,刈割使得群落空间异质性增加,由于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及对刈割压力适应的策略不同,刈割后不同植物空间异质性变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