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至2030年,我国要实现平均预期寿命达79岁、婴儿死亡率降低至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2/10万。而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状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了解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状况、探索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的时空关系,对提高我国总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藏青地区为研究范围,以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为指标,分别从区域、省域、市域3个尺度,总量、人均、地均三个方面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数量进行时空分析,并构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体系。以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为指标,从区域、省域、市域3个尺度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构建居民健康水平评价体系。随后采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揭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波动上升。人均卫生资源水平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随时间的变化慢慢缩小,东南部人口稠密地区为稳定的低值区。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值区范围广阔,市域尺度上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除东南部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略有提升外其余各地无明显的时空变化。(2)2000-2015年,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北部、东南部地区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南部,呈现出由东北向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之间居民健康水平逐渐趋于平衡,东北部高值区范围缩小,西南部低值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①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正相关,总体上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②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增加可有效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中人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对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及降低婴儿死亡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均医疗卫生床位数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指标中,地均医疗卫生床位数对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降孕产妇死亡率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③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技术人员数分别对区域东部、东半部边缘一线、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贡献。地均医疗卫生资源3个指标对区域内所有地市居民健康水平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作用效果自西南向北递减。④新藏青甘地区,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大于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