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分型。2.通过临床研究,着重探讨针灸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论治方法,并对针刺加放血疗法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风热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1年为期限,调查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以内者)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分型。2.临床研究:选用随机数字表将试验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加放血治疗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观察疗程为4周。观察组30例。取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四白、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双侧合谷、外关、耳尖、关冲。刺灸法:仰卧位,常规消毒。第一疗程:从初诊日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面部穴轻浅刺,深度为2~4分,平补平泻;合谷直刺约1寸,提插泻法。耳尖、关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穴放血量8~10滴。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合谷穴施予提插泻法1次。第二至第四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开始第二疗程。面部穴适当深刺,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地仓颊车相向透刺、迎香透上迎香;颧髎直刺0.8~1.2寸,均捻转行针,平补平泻。合谷直刺约1寸,提插泻法。不再取耳尖、关冲施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合谷穴施予提插泻法1次。隔日1次。疗程间不休息。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面瘫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一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进行病情轻中重度评价。主要包括: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化、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血常规:疗前、2个疗程结束后各1次。疗程判断标准: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例220例。(1)病因:结果显示:无诱因34例,占15.46%;感冒20例,占9.09%;受风寒49例,占22.27%;风寒、劳累16例,占7.27%;风寒、生气8例,占3.64%;风寒、情绪波动5例,占2.27%;风寒、情绪波动、劳累15例,占6.82%;风寒、情绪波动、劳累、生气10例,占4.55%;风寒、情绪波动、生气3例,占1.36%;风寒、饮酒6例,占2.73%;劳累8例,占3.64%;情绪波动14例,占6.36%;生气5例,占2.27%;情绪波动、劳累5例,占2.27%;饮酒后5例,占2.27%;发烧后2例,占0.91%;妊娠3例,占1.36%;带状疱疹后12例,占5.46%。其中,病因为单纯感受风寒或与感受风寒相关者共112例。(2)辨证分型:结果显示:220例中,风寒型52例,占23.6%;风热型168例,占76.4%。按季节进行统计:春季:风寒型5例,占13.2 %;风热型33例,占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