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本课题拟于建立慢性束缚应激焦虑症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焦虑症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胃肠道P物质(Substance P, SP)的含量,探讨P物质含量与焦虑症之间的关系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为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焦虑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主要以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主要形式。前者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焦虑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后者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据1982年全国12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焦虑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6%,国外报道在25%o-64%o,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大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焦虑症患者常伴有上腹部饱胀感、纳少甚至厌食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焦虑症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如成瘾性、恶心、食欲减退、价格昂贵和患者依从性差等。传统中医药治疗焦虑症主要立足于辨证论治的原则,从整体调节的角度出发,不仅治疗手段多样,而且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相比与现代医学治疗高,在抗焦虑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中医药对焦虑症自身研究还较为局限,对于焦虑症引起消化功能异常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很难挖掘中医药治疗焦虑症,改善焦虑症患者消化功能异常的优势。中医“惊悸”、“怔忡”、“卑谍”、“灯笼病”与“奔豚”等都与焦虑症相关。虽然这些病名并不是简单而直接的等同关系,但为现代医家们研究焦虑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本病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现有的研究多是从医者个人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其治疗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难以反映本病的证候特征。随着对焦虑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症的常见证型主要有以下6种: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肾虚肝旺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肾不交证。其症状复杂,历代记载纷繁,综合概括起来为:烦躁不安,惊恐胆怯,惊悸心悸甚至怔忡,胸闷胁胀,纳少,肢体麻木震颤,失眠健忘等。从焦虑症的常见证型和症状来看,焦虑症的发生与肝脾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其疏泄可调达气机,调畅情志,助运中州等。脾属土主运化,化生气血以养后天。肝主疏泄而又易失于疏泄,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表现为消极、适应能力低下等精神症状;对脾胃功能方面的影响多表现为泄泻、体重降低、饮食减少等症状。中医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依,土得木而达,木得土则荣,病理上相传,木郁则土壅,治疗上也常肝脾同治,因此临床上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焦虑症患者常可获益。SP是人们发现最早的神经肽之一,SP主要分布存在细神经纤维内,并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各组器官,在外周神经系统中SP含量较中枢神经系统低。SP通过特异性的神经通路对胃平滑肌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广泛分布于胃肠肌神经系统,能加强肠道平滑肌收缩、肠蠕动和胃排空,并且能刺激胆囊收缩,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SP与精神病关系的研究虽然还不多,但有研究已发现精神病患者脑脊液中SP含量升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会借助于脑肠肽,通过脑肠轴作用于消化系统,胃肠道功能失调和病变所引起的各种刺激也可以反馈到中枢,影响人的情绪和心态。那么焦虑症胃肠的P物质含量是否会发生改变?而且中药复方对焦虑症胃肠道P物质的含量是否有调节作用?本研究拟于建立焦虑症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逍遥散对焦虑症模型大鼠进行治疗,并观察各组大鼠胃肠道P物质含量的变化。实验方法:(1)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逍遥散组。正常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大鼠每天束缚3h建立慢性束缚应激焦虑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大鼠给予逍遥散灌胃,氟西汀组大鼠给予氟西汀灌胃,造模和治疗共14d后,模型建立成功与否通过大鼠宏观表征、体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新奇环境进食抑制实验评价。(2)将上述各组大鼠在造模14d结束时处死取材,取各组大鼠的胃底部和十二指肠球部,采用ELISA方法检测观察各组焦虑症模型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球部P物质的含量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比较显示:造模第7d,模型组大鼠体重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氟西汀组和逍遥散组大鼠体重高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P<0.05,P<0.01)。造模第14d,氟西汀组大鼠体重高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2)各组大鼠行为学比较显示:①造模第14d,模型组大鼠双侧开放臂进入次数少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氟西汀组和逍遥散组大鼠双侧开放臂进入次数多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P<0.05,P<0.01)。②造模第14d,模型组大鼠双侧开放臂停留时间短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而氟西汀组和逍遥散组大鼠双侧开放臂停留时间长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③造模第14d,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短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3)各组大鼠胃部和十二指肠SP含量比较: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部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P物质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P物质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氟西汀组大鼠P物质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与逍遥散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胃P物质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SP含量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而氟西汀组和逍遥散组大鼠十二指肠SP含量高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氟西汀组大鼠十二指肠SP含量高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结论:(1)以慢性束缚应激方法14d可成功建立大鼠焦虑症模型。(2)逍遥散和氟西汀均可改善焦虑症大鼠胃肠道P物质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