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不同活动水平的体育锻炼和体成分、骨密度现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干预因素对不同年龄段高校教师的体成分及骨密度的影响作用,为高校教师制定科学的运动锻炼计划、锻炼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2017年11-12月对广西师范大学在职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每周都参与活动的489例高校教师作为受试对象,根据489例高校教师参与不同活动水平体育锻炼分为A、B、C三组。活动水平等级的划分按照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以最高心率百分比和主观用力程度分级表(RPE)为参考标准,即为A组:最高心率百分比<60%、RPE<12级;B组:最高心率百分比60%~79%、RPE12~13级;C组:最高心率百分比>79%、RPE>13级。另外年龄划分为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4个年龄段,分别分析不同活动水平的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体成分、骨密度的影响。采用韩国进口杰文GAIA KIKO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体成分的测量与分析。以美国Achilles系列骨密度测试仪检测跟骨的骨密度.测试指标为身高、体重、体脂肪量、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脂率、体质量指数(BMI)、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腰臀比、基础代谢量、体型评估、活动水平、骨密度(T值)。对获取的有效资料采用SPSS24.0软件做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性教师体成分、骨密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对体成分、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男性教师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4个年龄段的身高、体脂肪量、体脂率、BMI、腰臀比、基础代谢量、骨密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为20-<30岁男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教师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4个年龄段的身高、体重、体脂肪量、体脂率、BMI、无机盐、腰臀比、基础代谢量、骨密度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为20-<30岁、30-<40岁女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女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男性教师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4个年龄段的体重、体脂肪量、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脂率、BMI、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腰臀比、基础代谢量、骨密度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为30-<40岁男性教师体成分与≥50岁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男性教师骨密度与30-<40岁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女性教师4个年龄段的身高、体重、体脂肪量、体脂率、BMI、蛋白质、无机盐、腰臀比、基础代谢量、骨密度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为20-<30岁、30-<40岁、40-<50岁女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女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0-<40岁男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0-<30岁、30-<40岁、40-<50岁女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女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20-<30岁、40-<50岁男性教师体成分相关指标、骨密度与≥50岁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男性教师的身高、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腰臀比、骨密度与C组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性教师的基础代谢量与B组、C组男性教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女性教师骨密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男性教师A、B、C组所有体型中,肥胖率较高[125(67.2%)],比女性教师肥胖率[85(28.1%)]高;女性教师A、B、C组所有体型中,标准体型率较高[141(46.5%)],其次为肥胖率较高[85(28.1%)]。5.A、B、C组的男性教师骨质疏松的发生人数都较少,仅B组≥50岁的男性教师有2例(3.2%)发生骨质疏松,C组男性教师发生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人数相对更少。6.40岁以上高校女性教师的骨密度与基础代谢量、活动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30-<50岁高校男性教师的骨密度与活动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呈正相关;整体男、女性教师的骨密度均与基础代谢量(正相关)、年龄(负相关)密切相关。结论:(1)高校女性教师的体育锻炼与男性教师比较,普遍存在活动水平较小且活动时间相对较短,男性、女性教师骨密度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但40-<50岁高校女性教师、30-<50岁男性教师参与活动水平较大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高校教师骨密度水平。(2)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男性、女性教师基础代谢量和骨量呈现下降、流失趋势,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通过对骨密度、体成分相关指标的分析,可对骨质疏松症做出间接预判,为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3)高校教师体成分、骨密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性教师能有效增加去脂体重,降低肥胖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