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p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其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断确切、资料详实的172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肠系膜缺血(mesenteric ischemia,MI)组(n=122)与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组(n=50)、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组(n=99)与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组(n=23)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根据治疗结果分为生存组(n=152)与死亡组(n=20),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个人史、实验室化验指标、并发症、治疗方式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2例IB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83±14.65)岁,男女比例为1.02∶1。中老年人占90.7%,青年人仅占9.3%。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47例,27.33%)、房颤(29例,16.86%)、脑梗塞(26例,15.12%)、冠心病(21例,12.21%)、糖尿病(20例,11.63%)。个人史主要包括吸烟(46例,26.74%)、饮酒(24例,13.95%)、腹部手术史(38例,22.09%)。临床上主要以持续性腹痛为首发症状(159例,92.44%)、轻压痛为阳性体征(130例,75.58%),其他较多见的症状为呕吐(71例,41.28%)、恶心(69例,40.11%)、腹胀(46例,26.74%)、便血(40例,23.26%)、腹泻(24例,13.95%)及体重减轻(21例,12.21%),腹部查体亦可见反跳痛(44例,25.58%)、肌紧张(29例,16.86%)及肠鸣音减弱(26例,15.12%)。  各组均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对比MI组与I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见:IC的发病年龄、女性发病率、有高血压的比例、表现为便血、腹泻、体重减轻的比例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的病死率、有房颤、吸烟、饮酒的比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轻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的比例高于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AMI组与CMI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见:CMI的女性患病率、体重减轻的比例较AMI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院期间死亡20例,病死率为11.63%,其中内科保守治疗111例,死亡9(8.11%)例,手术或介入治疗61例,死亡11(18.03%)例。在对其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高龄、脑梗塞病史、并发休克、血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血肌酐(Cr)升高、血尿素氮(Urea)升高、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塞病史(OR=7.838,P=0.001)和并发休克(OR=9.328,P=0.006)是影响IBD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OR=0.919,P=0.023)是IBD死亡的预测性因素。  结论:1.IBD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如出现持续性腹痛,应高度怀疑本病可能。MI病情凶险,常伴房颤、吸烟及饮酒习惯,相对突出的症状是腹痛伴恶心、呕吐,且腹部阳性体征较多,其中CMI女性多见、也常伴有体重减轻。IC预后良好,常伴高血压,多见于老年、女性,相对典型的症状为腹痛伴便血、腹泻、体重减轻,而少有腹部阳性体征。  2.脑梗塞病史和并发休克是IB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是IBD死亡的预测性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在coload下体位干预、麻黄碱或甲氧明对纠正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时低血压的效果及对胎儿的影响,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低血压的方法。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剖宫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