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社区邻里环境研究——基于石库门里弄的实证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住区在社会舆论中由来被标以“邻里亲和”的特征,作为与当代都市邻里相对比的一类传统邻里,它既象征着所有原始邻里关系固有的社会、人文价值,又代表了上海立市之初始建立的地方底蕴,因而理解其邻里环境的具体情态和客观机制就成了掌握上海地区邻里文化、营造有传统价值的居住环境的必要途径。本文针对上海石库门邻里的客观价值,力求从环境心理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上海石库门里弄这种住区空间形式进行表现和缘由的分析探讨,从可见的物质要素入手来理解石库门里弄对邻罩价值的贡献,并为此内在作用过程建立起粗略的逻辑框架。 基于“环境—心理—行为”的一般关系,文章建立的逻辑框架具有通用的行为学和社会学基础,应用于邻里领域后形成了“住区—邻里认知—邻里交往”的结构关系。三个部分间属于反映—被反映、影响—被影响的交互关系,由此分别展示了空间环境中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社会联结状态,以及可能与此两类表现相关的物质环境特征。根据这样的通用框架,本文进一步把上海地方人文传统背景融会其中,以接近上海里弄实际现象的发散思考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了层进的两级框架,建立了理解邻里环境的一种索引方式。通过上海地方框架对现实里弄住区进行实例调查,框架的三个部分得到了具体描绘:前两部分的状态显示出上海石库门在邻里方面的确切意义,而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间的关系也指出了支持这些意义的物质空间基础。通过三个部分间的互联关系,文章更精炼了上海地方框架的内涵,从繁杂的要素框架中抽出“亲切小尺度空间”、“紧密空间联系”、“聚敛通道接口”,以及“人性化近住宅空间”等突出空间特征,作为上海石库门里弄的邻里空间的内涵界定或操作的指向。 从里弄框架在典型上海石库门里弄和相似社会背景的其它住区上的对比运用得出结论认为,石库门里弄的邻里意义主要在于实用的邻里关系、能够提供丰富而密切的交往行为,并进而为开展邻里支持、实现邻里的社会价值提供直接基础。但它在邻里问题上也存在缺陷,因为它相对其它住区并不有利于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结,在交往行为发生的可选择性上也有不少局限。加之邻里关系在整个住区系统中的重要性评价趋低,说明石库门里弄这种住区形式仅具有有限的利用价值。据此,本文提出运用上海石库门里弄空间形式的思考要点,为 掌握和活化继承石库门里弄的邻里空间意义作出铺垫。
其他文献
建筑设计与信息关系密切,基于信息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有利于发现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将为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平台。在信息数字化进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筑
作为自治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天山北坡核心经济区,同时也是各种优势资源富集、城镇密集度高、人口密度大、产业发展环境优越的地带。21世纪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以战略的眼光将
农村聚落是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综合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其独特地域性的空间形态格局。而在我国地域面积广阔、数量繁多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划和建设的不合
城市的街区建设中,注重形式上的“高大上”,以“大街区”为特征的空间规划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注重“面子”忽视“里子”的外表型工程渐渐地使街区失去了“人性化”及“生活化
在现代城市中,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两者空间形态的研究十分重要。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在发展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彼此的空间形态在新的条件下
步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能耗模式转向高效节能型发展模式。在中国,住宅面临着产业大发展及更新换代的机遇与挑战。低能耗节能型住
正确的处理旧城空间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是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领域中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在我国自始至终缺少一种比较完善的关于此课题的理论描
剖面建筑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个关键文化词,也是当代建筑的一大热点。遗憾的是,建筑界对此看法不一,各种观点容易和剖面设计混淆不清。本文从全局性切面和剖面的视角入手,清晰地描述
学位
在诸如杭州、南京等现代大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仅仅保护法定保护规划要求的内容,如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零散有限的空间要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建立更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