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观察不同时期中国对吉卜林的译介活动,分别从显著的改写即翻译,以及不明显的改写,即批评、评论、历史传记、教材、文选中的作品集、戏剧的出演等活动,来分析吉卜林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吉卜林通过译介活动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形象。本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吉卜林在英国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形象做一概览,然后分别观察中国在五四时期、50至70年代、新时期以及21世纪以来对吉卜林的译介活动,包括文学评论家对其的译介以及实际的翻译活动,分析不同时期内专业人士、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在其中施加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吉卜林的儿童文学从五四时期以来便得到了大量的译介,其他文学作品却乏人问津,而吉卜林不但在中外文学中的文化形象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形象侧重也各不相同,而所有这些形象转变的背后,受到了多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不同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时期诗学观念的变化、不同文学体裁在文学系统内的地位变化、文学评论家的态度、译者的翻译和评价、出版机构的力量、图书市场导向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吉卜林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形象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外来作家在译入国的接受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引进外来作家的译介活动也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同时深化了学界对改写理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