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的文化形象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塑造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观察不同时期中国对吉卜林的译介活动,分别从显著的改写即翻译,以及不明显的改写,即批评、评论、历史传记、教材、文选中的作品集、戏剧的出演等活动,来分析吉卜林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吉卜林通过译介活动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形象。本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吉卜林在英国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形象做一概览,然后分别观察中国在五四时期、50至70年代、新时期以及21世纪以来对吉卜林的译介活动,包括文学评论家对其的译介以及实际的翻译活动,分析不同时期内专业人士、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在其中施加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吉卜林的儿童文学从五四时期以来便得到了大量的译介,其他文学作品却乏人问津,而吉卜林不但在中外文学中的文化形象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形象侧重也各不相同,而所有这些形象转变的背后,受到了多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不同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时期诗学观念的变化、不同文学体裁在文学系统内的地位变化、文学评论家的态度、译者的翻译和评价、出版机构的力量、图书市场导向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吉卜林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形象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外来作家在译入国的接受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引进外来作家的译介活动也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同时深化了学界对改写理论的认识。
其他文献
<正>特色专业建设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为支撑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求,并进而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的重大战略举
<正>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伴随思想解放与生产力发展,经济维持了平均高达9.5%的年均增长率。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
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学习任务的强大推动力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重点阐述了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进行习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一轮快速下跌行情,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从6.2下行至2016年末的6.96一线,看空人民币的声音甚嚣尘上,来年"破7"似乎已成定局;但2017年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