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一再强调了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城市发展受阻、乡村发展落后,而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乡村发展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但是基础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宏观尺度上乡村发展的评估和调控方面。本文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齐齐哈尔和大庆15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4年、2009年、2014年为时间节点。运用均值和标准差法,根据产业结构划分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包括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并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分析;运用差异系数法和线性加权法,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县(市)进行定量评价,利用Arc GIS软件Jenks最佳断点分类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乡村性强、乡村性较强、乡村性较弱、乡村性弱四个等级,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三个年度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进行全局及局部自相关分析,将县域乡村类型与乡村性进行相关演化分析,揭示各类型中乡村性等级分布情况;分析乡村性空间演变机理,结合产业类型与乡村性强弱分区建立县域乡村产业集群划分指标体系,构建全域乡村关联性产业集群,并制定全域及不同产业类型县域乡村的发展对策。研究发现:(1)2004年~2014年,农业主导型位于北部地段,发展相对落后;工业主导型位于南部地段,较为发达;商旅服务型除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以外,其他相继转型;均衡发展型为主要乡村发展类型,发展程度趋中。(2)县域乡村性平均值波动下降且幅度较小,乡村性等级分布趋于一般化,并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逐渐减小。(3)从总体空间关联来看,乡村性空间格局的分布上没有较为明显的集聚或分散特征,在发展上各自为主。从局部空间关联来看,冷热点区域南北分化显著;乡村性空间分布由高值集聚逐步向低值集聚转化,发展态势良好。(4)农业主导型均属于乡村性强的等级;工业主导型均属于乡村性弱或较弱的等级;商旅服务型、较弱乡村性单元始终保持原属类型,较强乡村性单元则逐渐转变为均衡发展型;均衡发展型乡村性等级趋于中等程度。(5)将15个县域乡村集群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性和潜力性划分为农业型集群、工业型集群、服务型集群三种集群类型,并依据空间关系划分农业型乡村产业区、工业型乡村产业区、服务型乡村产业区,并以大庆市市辖区为工业核和齐齐哈尔市市辖区为服务核,沿交通干线划分发展主轴和次轴;从全省域、西部地区全域以及各类型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要求三个视角出发,制定全域乡村关联性产业联合发展策略;基于乡村性评价结果和时空演变趋势,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当代乡村发展的先进理论、前沿思想,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县域乡村制定分类发展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