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93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当代加拿大文学最重要的代言人,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于2009年获曼氏布克国际文学奖。此外,她还获得三次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两次加拿大吉勒文学奖,两次英联邦作家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人奖与加拿大书商协会奖等重大奖项。她共著有十四部短篇小说集,每一部都弥散着强烈的地域意识和历史关怀,呈现出独特的“加拿大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门罗研究方兴未艾,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女性主义”与“叙述技巧”两大热点问题。新世纪以来,开始有批评家指出,门罗的加拿大人身份、女性作家身份、短篇小说家身份,与加拿大国家的后殖民、后现代身份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关联。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门罗小说的“加拿大性”做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尚未出现。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门罗小说的“加拿大性”的内涵及其文学表述。门罗的成名既得益于加拿大民族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亦促进了加拿大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论文以“居于间性”概括加拿大性,认为“居于间性”是加拿大人因其地理环境的偏僻性与文化经济的从属性而获得的一种居于影响范围之外、偏离中心的文化倾向。反映在国民心理层面是一种“边缘感”,与其“边塞心理”及“幸存心态”紧密相关。“居于间性”不仅反映了加拿大身处权力之外的“受害者”焦虑,在经验层面也代表了一种对待身份危机的后殖民姿态,表现为加拿大对于民族性与身份问题的持续升温,并显示出强烈的女性经验特征。同时,加拿大文化上的“居于间性”,也使加拿大人在伦理观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整体含混性”。本论文认为,加拿大虽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具有双语、多族裔、区域对峙的内在异质性,但共同的“文化安全诉求”使得加拿大人获得了一种统一而不同一的文化妥协,即“居于间性”。本论文以“居于间性”为论证切入点,以《快乐影子之舞》、《你以为你是谁?》(美国版《乞女》)、以及《好女人的爱》三部短篇集中的九个短篇为主要文本,寻找其文本中潜藏的文化指征,考察门罗对于“加拿大性”在“加拿大心理”、“加拿大经验”、“加拿大伦理”三个层面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想象,并强调“加拿大性”中的“后殖民”与“女性”特征。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第一节通过梳理加拿大文学批评史中对于“加拿大性”的讨论传统,尤其是从弗莱、阿特伍德,到哈钦的加拿大主题批评传统,研究议题的文化意义与理论背景,并对“加拿大性”做出明确定义:居于间性。第二节简要介绍门罗在当代加拿大文坛的重要性,探讨门罗成名与加拿大民族文化崛起的关系,从国籍、阶级、性别三个方面考量门罗本人“居于间性”态度,并研究门罗对于艺术的选择是如何受到其“居于间性”的影响。该节最后对国内外的门罗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三节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理论框架和结构。论文的基本理论预设为:1)加拿大是后殖民主义国家;2)相对于美国、英国、法国而言,加拿大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特征。论文第一章以《快乐影子之舞》中的三个短篇为主要研究文本,认为加拿大的“居于间性”导致了文化焦虑,从而在其国民心理层面引发强烈的边缘感,并反映在加拿大文学的“小镇传统”中。在《沃克兄弟的牛仔》中,论文提出加拿大在内存在英裔(新教)内部的疏离及英、法裔(天主教)之间的隔离与猜忌,在外受到美国帝国文化的威胁,心理归属上居于中间无所归依。在《乌特勒克停战协议》中,论文以加拿大文学中的哥特主义传统为研究起点,考察加拿大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认为加拿大心理中的羞耻感和内疚感是其边缘感的延续,表达了加拿大作为后殖民主义国家所承受的“失母”之痛。在《快乐影子之舞》中,论文将葛兰西的“属下”概念引入对加拿大“后殖民”心理的讨论,提出加拿大国民心理中天然具有对边缘者的同情,宗教中的“圣愚”形象寄托了门罗对于张扬“边缘人”力量的哲学想象。论文第二章以《你以为你是谁?》中的三个短篇为主要研究文本,考察加拿大的“居于中间性”在经验层面所引发的身份困惑,提出加拿大的后殖民地经验与长期受到男权压制的女性经验间具有某种共同的身份诉求。在《半个葡萄柚》中,论文指出主人公在身份探求中与小镇环境之间的冲突,契合了加拿大文学中“女性教育小说”的传统。主人公最终从女性的口述传统转向男性的阅读传统的选择,表达了加拿大经验中对寻求身份与权力的追求。在《乞女》中,论文借用霍加特的“奖学金男孩”的概念分析主人公的“奖学金女孩”的身份,并将之与传统的“乞女”概念比较,强调在加拿大当时的社会历史中,“女性”在寻求平等身份的现实中难以摆脱劣势文化的局限,妥协性成为加拿大经验中无可避免的烙印。在《你以为你是谁?》中,论文以“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的角度研究主人公从“模仿”到“表演”的经验转变,提出艺术经验能帮助加拿大完成对自我经验的扩张和现实状态的超越,从而取得“作者权威”。论文同时强调对地域神话的重构是加拿大构建“主体性”的重要手段。论文第三章以《好女人的爱》中的三个短篇为主要研究文本,考察加拿大的“居于中间性”在伦理层面引发的道德焦虑,提出其“整体含混”的伦理观也是对建立在男性中心主义基础上的所谓“普遍概念”的反拨。在《好女人的爱》中,论文提出加拿大对“正义性”的理解与美国具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单维度的伦理判断,而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尤其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响,强调含混与包容。在《孩子留下》中,论文指出国民伦理中相对论盛行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相对的伦理观同时也吸收了女性伦理含混、复义与开放的特征,从而帮助加拿大抵御以美国为代表的男性绝对主义伦理观。在《我母亲的梦》中,论文同样以女性主义视角,考察女性对于母性责任与职业追求的妥协,以此类比,提出加拿大伦理是整体的伦理,强调两极的平衡,鼓励对话与协作。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门罗作为加拿大女性短篇小说家的文化身份影响了她对于艺术的选择,门罗对于“加拿大性”的文学建构主要集中在对“居于中间性”的探讨。正是这种“居于中间性”,在加拿大心理层面引发深刻的边缘感,在加拿大经验层面引发摆脱“女性-他者”的身份诉求,在加拿大伦理层面引发模棱两可的整体含混观。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广州铜材厂旧线铜板带生产设备(热轧机组、双面铣削机组、粗轧机组等)的技术改造概况及改造效果,对改造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