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收入增加能使消费者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即更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幸福。然而,自从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提出“幸福-收入悖论”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研究开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挑战。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一个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跨学科领域。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经济学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中间变量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试图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增加新的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接下来回顾了经济学领域中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理论演变,从必然论到怀疑论再到拓展因素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中间变量观点,提出三个理论假说,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提供的最新数据,以收入状况、个体状况、社会状况为外生潜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内生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传导机制,更科学和全面的分析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论发现:收入以个体状况和社会状况为中间变量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大于其本身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文章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发展时期,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要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但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较系统地对德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德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无论是其完善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