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1型糖尿病的影响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抗生素、疫苗的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在过去的三十年内,发达国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随之而来的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相反的是,在经济落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虽然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却很少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多种免疫机制共同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T1DM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认为CD4+T细胞调节功能的失衡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在T1DM的发病过程中,Th1亚群主要介导致病性的免疫反应,而Th2亚群主要介导保护性的免疫反应。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存在一种自发性免疫调节现象,在感染初期以成虫抗原诱导的Th1反应为主,当成虫产卵后,随着虫卵的成熟,逐渐偏离为Th2细胞介导的优势应答。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是互为抑制,互相调节的,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因此,我们设想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慢性期由虫卵诱导的Th2优势应答能够拮抗由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抑制1型糖尿病的发生。本研究首先观察了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采用链佐霉素小剂量多次给药法分别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周(A组)、9周(B组)的小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同时设立单纯糖尿病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血糖变化。结果显示在给药完成后,单纯糖尿病对照组(C组)血糖水平逐渐上升,于造模后第21天达到峰值19.36±1.18mmol/L,与正常对照组(D组)6.05±0.58mmol/L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血糖在给药后亦逐渐升高,在21天达到最高峰12.07±1.56 mmol/L,以后逐渐下降,在21和28天两个时间点(12.07±1.56 mmol/L、10.46±1.29 mmol/L)显著低于C组(19.36±1.18 mmol/L、18.32±1.87 mmol/L()P<0.05),A组血糖值在各观察时间点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了进一步明确慢性血吸虫感染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我们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9周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动态观察血糖水平的变化,实验观察结束后剖杀小鼠,留取血清,取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胰岛炎症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显示在血吸虫慢性感染期给药后,小鼠血糖水平在第21d和28d (9.73±0.76 mmol/L、9.82±0.98 mmol/L)两个时间点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4.95±1.23 mmol/L、15.50±1.98 m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组仅不足4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而模型对照组有8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至造模后28d,感染组血清中IL-4水平为67.25±12.17 pg/ml,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的4.18±0.23 pg/ml; IFN-γ水平为275.27±47.34 pg/ml,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341.73±58.79 pg/ml。实验证明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1型糖尿病具有拮抗作用,抑制了糖尿病的发病,其机制与Th1/Th2免疫偏移有关。本文首次报道了感染日本血吸虫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并从Th1/Th2免疫调节这个发病环节来阐明了其机理。然而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尚有更多的未知因素有待进一步了解。因此,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1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机理,不仅在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Th1/Th2介导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的一员,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之一。对细胞凋亡和分裂周期有双重调控作用:survivin直接作用于caspase,主要抑制凋亡终末效应蛋白casp
一般的两条腿动物和四条腿动物在行走时,所走过的足迹成一条直线。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因为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不过,昆虫走路就不一样,它们在地上爬着行进,总是左歪一下、右扭一下呈“之”字形行走,从来不走直线,这是什么原因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