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呼语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及众多文学作品里使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单位。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经典小说《喜福会》中不同人物间称呼语的选用进行全面、深入、具体地研究,从而使读者对于称呼语使用的重要性有大体的认识。文章主要研究小说人物在会话中如何指称对方及第三方,进而揭示文章主旨:称呼语的使用既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了说话者与被称呼者的人物性格通过结合运用Braun对前人称呼理论的改进、Austin和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保全理论和礼貌策略,本文充分展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母女间:爱恨情仇的交织伴随着误解与矛盾的化解;亲属间:父母对外国女婿的认可和接受,外国丈夫与中国妻子之间的爱和冲突,兄弟姐妹间的亲密无间,还有父亲对女儿的爱护;朋友间: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同辈朋友间的亲密和深厚友谊;陌生人之间:表现了彼此的不熟悉、敬仰或者歧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称呼语的分析过程中也分别得以诠释,例如,琳达的虚荣、薇弗莱的叛逆、安梅的和蔼、露丝的屈从、素云的敏感和映映的多疑,以及中国妻子的保守和外国丈夫的开放等等。此外,小说中所使用的称呼语既有汉语的称呼形式也有英语的称呼形式。汉语称呼文化及汉语强调的是辈分。对于非亲属,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们都可以用亲属称呼形式来指称他们。说话者往往通过贬低自身或是用非特指称呼来表达自己的礼貌及敬意。相比之下,身份地位在英语称呼文化及英语中被认为是更加重要的因素。许多社会头衔可以用于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之间的称呼。说话者称呼他人的方式较为公开、直接。总而言之,称呼语的使用是一面镜子,既反映了人际关系,也反映了人物性格。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对称呼语的选用及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