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的左侧丘墟穴,观察左右两侧丘墟穴皮肤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探讨针刺左侧丘墟穴对穴温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丘墟穴治疗皮肤温度异常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此次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青年,全部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共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80±2.81岁。在室温26±1℃,湿度20%±10%的环境下进行试验。受试者安静休息40min,体温恒定后,施针者对左侧丘墟穴进行局部常规消毒,直刺进针得气后留针,留针10min后应用平补平泻手法捻针15秒,每秒6转,共90转,留针20min后出针。在受试者安静休息阶段即应用WNⅢ0805通用型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左右两侧丘墟穴穴温,记录并统计每5min的穴位温度,穴温变化曲线在针刺前40min至20min阶段逐步下降,针刺前20min时开始达到针刺前所要求的穴温平台期,故取针刺前5min的穴位温度为针刺前对比穴温。因此使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针刺前5min、进针得气时,留针5min、留针10min,行针时,行针后5min(留针15min)、行针后10min(留针20min)以及出针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时间点的穴位温度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左侧丘墟穴对该穴穴温的影响:左侧丘墟穴进针时与针刺前比较温度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5min、10min,行针时,行针后5min、10min以及出针后5min、10min、15min与针刺前比较温度均上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针后20min、25min、30min的穴温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针刺前,与针刺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针刺左侧丘墟穴对右侧丘墟穴穴温的影响:右侧丘墟穴进针时与针刺前比较温度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5min、10min与针刺前比较温度均上升,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针时,行针后5min、10min以及出针后5min、10min、15min与针刺前比较温度均上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针后20min、25min、30min穴温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针刺前,与针刺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左侧丘墟穴可使该穴温度留针时逐渐上升,行针时、行针后、出针后呈持续升高状态。2.针刺左侧丘墟穴使右侧丘墟穴温度行针时、行针后、出针后呈持续升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