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车体柔性的悬架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dak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道路不断改善、车速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便成了突出的问题。在车辆工程中,车辆行驶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悬架是现代汽车的重要总成之一,它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悬架系统对于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以及操纵稳定性,减少因振动引起的零部件损坏起着关键作用。悬架系统应该具有隔离高频振动,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的功能;同时对于低频振动不起明显的衰减作用,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悬架系统分为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半主动悬架系统以及主动悬架系统。目前,汽车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弹性元件和减振器组成的被动悬架。本文建立了1/2刚柔耦合车架悬架系统在随机路面激励下的数学模型,将车辆系统分成座椅子系统、簧载质量子系统、悬架隔振器子系统、非簧载质量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采用子结构导纳方法,在同时考虑车架刚体模态和柔性模态情况下推导系统频响函数,并且获得路面不平度双激励下的功率谱矩阵,运用功率谱密度法求得频域上的座椅、车架的垂直加速度频响特性以及车轮压轮力的频响特性,运用MATLAB语言对1/2刚柔耦合车架悬架系统在随机路面激励下进行了编程计算。最后与只考虑刚体模态时的样车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车辆系统在路面随机激励下座椅处响应曲线和压轮力响应曲线的分析,得出结论:随车速的增大,座椅处振动加剧,车辆对道路的破坏也增大,为同时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应改善路面状况,应降低路面不平度。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为使车辆具有较高的平顺性,本文以样车座椅前三阶加速度自谱密度峰值为优化目标函数,以车辆三方面的性能为约束条件对悬架参数进行了优化,应用了相应的优化计算程序,最后用随机方向探索法对样车的悬架参数进行了寻优计算并获得了优化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优化结果能较好的改善样车的行驶平顺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汽车乘坐动力学系统自主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可控悬架及路面损坏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节“IF虚拟语气”的语法教学课。  关键词:翻转课堂;语法教学;虚拟语气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86  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打破常规,给学生充分的英语学习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去感知、去领悟、去记忆、去检索、去概括、去提取并加以运用。笔者在接触 “翻转课堂”之后发现,它能
目前,城市范围内的大气污染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这两个问题上,新能源汽车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了满足新
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的失稳过程与地震作用过程密切相关,以出现在某一瞬间的时间过程中的最小安全系数作为评价边坡稳定性的指标是不合理的。本文提出以时间长度上安全系数的
本文就电力系统实时分析中的重要内容——拓扑分析,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对比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基于关联矩阵的代数分析方法的物理意义及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以关联矩阵法算法改进为核心的拓扑结构分析的整体思路。以关联矩阵表达的电网拓扑结构,可将其连通性分析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义乘和广义加的运算规则,提出以高斯消元法为核心的类似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电力系统拓扑
在流体力学中,从拉格朗日观点出发研究流体质点在物理空间内的运动轨迹,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流体的真实流动状况。质点的运动方程一般是不可积的动力系统,可能产生混沌对流(chaot
机场助航灯光系统是为飞行员在夜间安全降落和起飞提供准确标识的重要系统,恒流调光电源系统是助航灯光系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采用可控硅调光或者交直交调光,这两者因采用可控硅或功率二极管,使得网侧电流畸变造成谐波污染,采用LC滤波器滤除谐波会使得滤波器体积变得很大而难以设计。另外,大部分机场采用白炽灯作为灯光负载,其发光效率以及能源环保问题不如LED光源。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研制
唐代中国绘画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璀璨的成熟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关键时期。吴道子正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代表人物。吴道子一生具有巨大的创造热情,有着过人的旺盛的
蓄电池式电机车是煤矿井下一种主要的运输装置,目前主要采用串激直流电动机驱动。在调速方式上多年来主要采用串电阻调速方式,这种调速方式的弊端很明显,调速电阻消耗电能,调
利用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识别结构损伤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很多根据结构模态参数变化(主要是模态振型)识别损伤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