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梦茶馆》中希尔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疏离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文学形象学旨在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基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本文以贾斯丁·希尔的小说《品梦茶馆》为研究内容,分析作者在小说中如何塑造了中国形象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小说内部文本及文本外部环境的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希尔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疏离影响了他在小说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希尔对中国文化的欣赏表现在以下三点:词汇,包括希尔塑造自传性人物形象大山的词汇,以及小说中三个类别的人物姓名;希尔联结对立关系,塑造了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大山;希尔吸收了汉语的一些特征,并体现在由京剧唱段、中国诗歌、谚语、洋泾浜英语构成的互文性中。另一方面,希尔对中国文化的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词汇,包括一些能够映射出西方描述中国的某些套话的词汇,以及一些词汇,表现出希尔虽然在书写中国,表达的却是对英国的关注和批判;希尔运用对立关系,体现出中英文化的对立和差异,包括希尔运用对立的人物关系,体现出自己作为英国人的优越感,以及通过对邵阳的食物、邵阳人民表现礼貌和热情的方式、以及葬礼等文化习俗的大量描写,突出中国文化在他眼中的怪异性及与英国文化的对立性。希尔对中国文化的矛盾之情可能源于以下原因:中国文化给希尔带来了精神上的抚慰和实用价值,使得他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之情;而希尔在中国的短暂经历,以及作为英国人这一文化背景,又使他或多或少避免不了对中国文化的疏离。希尔吸收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精华,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拓展了他的写作事业。但是,在中国的短短五年似乎还不足以让他透彻理解中国文化。同时,为了给西方读者带来惊喜与熟悉感,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似乎还脱离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某些集体想象和英国的价值观。因此,上述原因使得希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矛盾之情,既有欣赏又有疏离。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发现希尔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可能影响了他在这部小说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以及其中的原因。书中既呈现出各种中国元素,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的一些现实状况,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歪曲和误读。希尔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从批判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社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反映出21世纪跨文化交际面临的一些挑战:希尔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一些歪曲和误读,反映的是西方对中国的某些集体想象,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利倾向,即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化。然而,希尔也通过书写中国,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关注和批判,对自我的文化空间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从而也可以看出,中英文化在碰撞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